闻侍御弟石室之游

旧日行歌沥水滨,已知巾舄出风尘。 近逢桂树聊攀咏,宁为桃花始问津。 往往岩间闻伐木,悠悠潭曲见垂纶。 谁怜绣服清朝彦,暂向云林学隐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侍御弟:侍御,古代官职名,这里指担任侍御的弟弟。
  • 石室:指山中的石洞或石屋,常用来比喻隐居的地方。
  • 区大相:明代诗人,此处为作者名。
  • 行歌:边走边唱。
  • 沥水滨:沥水,指水流声,滨指水边。
  • 巾舄:巾,头巾;舄,古代的一种鞋。这里指穿着简朴的服饰。
  • 风尘:比喻世俗的纷扰。
  • 桂树:常用来象征高洁。
  • 攀咏:攀折桂枝并吟咏。
  • 桃花: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隐逸的生活。
  • 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探求途径或尝试某种事物。
  • 伐木:砍伐树木,这里指隐居生活中的劳动。
  • 垂纶:垂钓,指隐居生活中的悠闲活动。
  • 绣服:华丽的官服,这里指官员。
  • 清朝彦:清朝,清明的朝代;彦,才德出众的人。这里指清廉有才的官员。
  • 云林:云雾缭绕的树林,比喻隐居的地方。
  • 隐沦:隐居沉沦,指隐居生活。

翻译

昔日边走边唱于沥水之滨,已知你穿着简朴的服饰脱离了世俗的纷扰。 最近遇到你攀折桂枝吟咏,难道只是为了桃花般美好的事物才开始探求隐逸的生活吗? 在岩间常能听到砍伐树木的声音,在潭曲悠闲地见到垂钓的人。 谁会怜惜那些穿着华丽官服的清明朝代才德出众的人,他们暂时向云雾缭绕的树林学习隐居沉沦的生活。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疏离感。通过对比“行歌沥水滨”的自由与“巾舄出风尘”的脱俗,以及“桂树攀咏”与“桃花问津”的隐喻,表达了诗人对高洁生活的追求。诗中“岩间伐木”和“潭曲垂纶”进一步以具体的隐居生活场景,展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结尾的“绣服清朝彦”与“云林学隐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深切渴望和对世俗的淡漠态度。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