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闺

玉塞三秋别,金闺万里心。 授衣惊去节,闻雁伫来音。 皎月窥虚幌,凄风韵素砧。 银灯耿长夜,偏怯候虫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玉塞:指边塞。
  • 三秋:指秋天,也特指晚秋。
  • 授衣:古代指九月,此时人们开始准备冬衣。
  • 去节:指节令的更替。
  • 闻雁:听到雁的叫声,常用来象征季节的变化或思乡之情。
  • 伫来音:等待远方的消息。
  • 皎月:明亮的月亮。
  • 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幕。
  • 凄风:寒冷的风。
  • 韵素砧:砧,指捣衣石。韵素砧,指捣衣声,这里用来形容秋夜的寂静和凄凉。
  • 银灯:明亮的灯。
  • 偏怯:特别害怕。
  • 候虫吟:指秋虫的鸣叫。

翻译

在边塞与秋天分别,心中牵挂着远方的金闺。 准备冬衣时惊觉季节已更替,听到雁声便期待着远方的消息。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帷幕,寒冷的风伴随着捣衣声。 明亮的灯光照亮了长夜,特别害怕听到秋虫的鸣叫。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秋夜中的孤独与思念。通过“玉塞”、“金闺”等词汇,诗人构建了边塞与远方家园的对比,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诗中“授衣”、“闻雁”等细节,巧妙地描绘了秋天的到来和季节的变迁,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月光、风声、捣衣声和秋虫的鸣叫,共同营造了一个凄凉而寂静的秋夜氛围,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与忧愁。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