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览古

落日荒原上,清川思不穷。 含悲登岘首,高眺入隆中。 封壤吴都旧,江山楚望雄。 桔槔辞汉老,耕稼访庞公。 树远荆门接,云低梦泽空。 池台思故国,冠盖想遗风。 霜绽千村橘,烟含两岸枫。 登楼虽有赋,感叹为谁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襄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市。
  • 岘首:山名,即岘山,在襄阳城南。
  • 隆中:地名,诸葛亮隐居之地,在今襄阳市。
  • 封壤:疆域。
  • 吴都:指三国时期的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
  • 楚望:楚地的望山,这里指楚地的山川。
  • 桔槔:一种古代的汲水工具。
  • 庞公:指东汉末年的隐士庞德公,曾在襄阳隐居。
  • 荆门:地名,今湖北省荆门市。
  • 梦泽:指古代的云梦泽,今已不存。
  • 冠盖:古代官员的帽子和车盖,代指官员。
  • 遗风: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

翻译

在落日的余晖中,我站在荒凉的襄阳城上,思绪万千。怀着悲凉的心情登上岘山之巅,远眺隆中的景致。这片土地曾是吴国的疆域,江山壮丽,楚地的山川雄伟。我仿佛看到了古老的桔槔,想起了汉代的往事,也想象着庞德公在此耕种的情景。

远处的树木似乎连接着荆门,云雾低垂,梦泽已空。我思念着故国的池台,想象着古代官员的遗风。霜降后,千村万落都挂满了橘果,两岸的枫树在烟雾中含蓄。虽然登楼赋诗,但心中的感慨终究无人能解。

赏析

这首作品以襄阳为背景,通过对落日、清川、岘山、隆中等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和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诗中“含悲登岘首,高眺入隆中”一句,既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又巧妙地融入了地理元素,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和空间感。后文通过对桔槔、庞公等历史元素的提及,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历史深度。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感慨。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