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行

石门啾啾鬼夜哭,北将诈诱南兵缚。 可怜枉死三千人,更有平人被屠戮。 忆昔平壤破倭奴,此辈赴难曾捐躯。 有功谁分不蒙赏,无罪因何反见诛。 本为勤王诬以反,阳言赏给屠俱尽。 皇天闷闷旌旆愁,白日瞆瞆风沙愤。 从来杀降受恶名,况以私憾杀我兵。 无人肯向朝廷说,至今道路犹吞声。 谁其为谋石与李,尔曹安得逃天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啾啾:形容声音细小而连续。
  • 枉死:无辜而死。
  • 平人:普通百姓。
  • 捐躯:献出生命。
  • 蒙赏:受到奖赏。
  • 诬以反:被诬陷为反叛。
  • 阳言:公开宣称。
  • 闷闷:形容气氛沉重。
  • 瞆瞆:形容模糊不清。
  • :愤怒。
  • 杀降:杀害投降的敌人。
  • 私憾:私人的怨恨。
  • 吞声:忍气吞声。
  • 天刑:天谴,指上天给予的惩罚。

翻译

石门中传来细小的鬼哭声,北方的将领用诡计诱捕了南方的士兵。可怜无辜死去的三千人,还有普通百姓被残忍杀害。回想当初平壤城破,倭寇被击败,这些人曾为国家捐躯。他们有功却未得到应有的奖赏,无罪却为何反而被诛杀?原本是为了勤王而被诬陷为反叛,公开宣称要奖赏却将他们屠杀殆尽。天空阴沉,旗帜显得愁苦,白日模糊,风沙中充满了愤怒。自古以来,杀害投降者都会背负恶名,何况是因为私人的怨恨而杀害我们的士兵。没有人愿意向朝廷说明真相,至今人们仍在忍气吞声。是谁策划了这场石门和李门的悲剧,你们这些策划者怎能逃脱天谴?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战争中的悲剧和冤屈,通过石门鬼哭、枉死士兵和无辜百姓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理。诗中对有功不赏、无罪被诛的愤慨,以及对杀降和私憾的谴责,表达了对正义和公道的渴望。整首诗语言凝重,情感深沉,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传达了对和平与公正的深切呼唤。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