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注释
魏绛:《春秋左传·襄公四年》:「晋侯曰:『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魏绛曰:『诸侯新服,陈新来和,将观于我,我德则睦,否则携贰,劳师于戎,而楚伐陈,必弗能救,是弃陈也,诸华必叛,戎禽兽也,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公曰:『然则莫如和戎乎?』对曰:『和戎有五利焉。』」
狐塞:飞狐塞之省称。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
惟留汉将功:一作「独有汉臣功」。
序
这是一首赠别诗,出征者是陈子昂的友人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
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震撼人心。借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两句的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象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此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我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呼应。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诗之三十五)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匈奴: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此处借指当时与唐为敌的外族。
- 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了边患。这里借指魏大。
- 三河: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在今河南洛阳黄河南北一带。
- 六郡雄:指西汉的赵充国,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因出击匈奴,安定西北边疆有功。
- 雁山:即雁门山。
- 代:代州,位于今山西北部。
- 狐塞(sài):飞狐塞,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
- 云中:云中郡,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
翻译
外族还没有被消灭,魏大又要从军征战。在三河一带满怀惆怅地分别,将追寻像六郡雄那样的功绩。雁门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连接着云中郡。不要让在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只有东汉的将领,希望你也能建立类似的功绩。
赏析
这首诗以“匈奴犹未灭”开篇,强调了边患未除,引出魏大从军的主题,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友人的期望。诗中用魏绛和赵充国的典故,激励魏大能够像他们一样为国家建立功勋。中间两联描绘了魏大出征的地点和环境,境界阔大,展现出边地的雄伟景象。最后一联则是诗人对魏大的鼓励,希望他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与古代的名将相媲美。整首诗感情慷慨激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陈子昂
陈子昂,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8首和《登幽州台歌》。
► 1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