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窦侍御泛灵云池

· 高适
白露时先降,清川思不穷。 江湖仍塞上,舟楫在军中。 舞换临津树,歌饶向迥风。 夕阳连积水,边色满秋空。 乘兴宜投辖,邀欢莫避骢。 谁怜持弱羽,犹欲伴鹓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9月7日或8日,标志着秋季的开始。
  • 清川:清澈的河流。
  • 江湖:指广阔的水域,也常用来比喻社会。
  • 舟楫:船只和划船的桨,泛指船只。
  • 临津:临近渡口。
  • 向迥风:迎着远方的风。
  • 投辖:原指投入水中以阻止船只,这里比喻热情款待。
  • 避骢:避开骏马,比喻回避或不接受邀请。
  • 弱羽: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下的人。
  • 鹓鸿:比喻高贵的身份或地位。

翻译

白露时节先降,清澈的河流思绪无尽。 江湖虽在边塞之上,船只却仍在军中。 舞蹈在临津的树下变换,歌声迎着远方的风飘扬。 夕阳与积水相连,边疆的景色充满了秋天的天空。 乘兴时应该热情款待,邀请欢乐不要回避。 谁会怜悯那持着弱小羽翼的人,还想陪伴高贵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边塞的景色和军中的生活,通过“白露”、“清川”、“江湖”、“舟楫”等意象,展现了边塞的辽阔和军中的繁忙。诗中“舞换临津树,歌饶向迥风”生动地描绘了军中娱乐的场景,而“夕阳连积水,边色满秋空”则进一步以壮丽的自然景色来衬托边塞的孤寂与辽阔。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被接纳和理解的愿望,即使自己力量薄弱,也希望能与高贵者为伴,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渴望和坚持。

高适

高适

高适,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