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绨袍(tí páo):古代一种质地精细的丝织品制成的袍子,这里指珍贵的衣物。
- 范叔:指范雎,战国时期魏国人,后成为秦国宰相,这里泛指贫寒的士人。
- 天下士:指有才能、有见识的人物。
- 布衣: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普通人。
翻译
虽然还有珍贵的绨袍可以赠送,但应该怜悯范叔这样的寒士。 不知道那些有才能的人物,仍然被当作普通人来看待。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绨袍与范叔的寒酸,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和人才被埋没的感慨。诗中“尚有绨袍赠”一句,暗示了社会上层人士的奢华与对下层人士的漠视。而“应怜范叔寒”则直接抒发了对贫寒士人的同情。后两句“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更是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对人才的忽视,即使是有才能的人,也常常被当作普通人对待,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高适
高适,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