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北楼

·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金城:今甘肃兰州。
  • (tuān):急流的水。
  • 磻溪老:指姜太公,传说他在磻溪垂钓时被周文王发现并重用。
  • 体道:领悟道理。
  • 塞上翁:指“塞翁失马”的故事,比喻事物的变化无常,好坏难料。
  • 羌笛:古代羌族的乐器,常用来表达边塞的哀怨。

翻译

站在金城的北楼向西望去,天空晴朗无云,远处的积水与山峦交相辉映,美得胜过画卷。急流在湍上奔腾,声音如同箭矢破空,城头上残留的月光形状宛如弯弓。我羡慕那在磻溪垂钓的老人,他因垂钓而得到重用;我也在思考塞上老翁的故事,领悟其中的道理。我想知道边疆现在发生了什么,只听见羌笛声中无尽的哀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金城北楼上远望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边疆生活的深切感受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积水连山胜画中”一句,以画作比,形象地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美。后两句通过对急流和残月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边塞特有的苍凉氛围。诗的最后,通过羌笛的哀怨声,抒发了对边疆战事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展现了高适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高适

高适

高适,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