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晚

十里波光快濯缨,颍川逃迹岂关名。 驱鸡似托巢云想,听鸟空怜伐木声。 文誉别山存副墨,劫尘荒圉畏佳兵。 迂怀漫洒千秋泪,待拂寒霜眺贾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濯缨(zhuó yīng):洗涤冠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 颍川:地名,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
  • 逃迹:隐居。
  • 巢云:比喻隐居山林。
  • 伐木声:指伐木的声音,这里可能比喻劳作或生活的艰辛。
  • 文誉:文学声誉。
  • 副墨:指文学作品。
  • 劫尘:指战乱或灾难留下的尘埃。
  • 荒圉(yǔ):荒废的园地。
  • 佳兵:精良的兵器,这里可能指战乱。
  • 迂怀:指深远的情怀。
  • 眺贾城:眺望贾谊的故城,贾谊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翻译

十里溪水波光粼粼,我在此洗涤冠缨,心情畅快,隐居颍川并非为了追逐名声。 驱赶鸡群,仿佛寄托了隐居山林的愿望,聆听鸟鸣,却空自怜悯那伐木的辛劳声。 文学声誉虽留存于世,但战乱的尘埃已使荒废的园地更加凄凉。 我这深远的情怀不禁洒下千秋之泪,待到寒霜降临,我将拂去寒霜,眺望那贾谊的故城。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诗中,“十里波光快濯缨”描绘了溪水清澈、波光粼粼的美景,同时也象征着诗人洗涤心灵、追求高洁的情怀。“颍川逃迹岂关名”一句,明确表达了诗人隐居并非为了追逐名声,而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后文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文学声誉的反思,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战乱和世俗的忧虑,以及对隐居生活的深切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理想。

区怀年

区怀年,字叔永。高明人。大相仲子。明熹宗天启元年(一六二一)贡生,任太学考通判。明思宗崇祯九年(一六三六)入都候选,以内艰回籍,后授翰林院孔目。归卧云石,学赤松游,日以赓和撰述为事。著有《玄超堂藏稿》、《击筑吟》诸集。清光绪《高明县志》卷一三有传。 ► 26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