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怀富平李孔德

闻道徵修史,春秋义未申。 温公元晋胄,景略本秦人。 草野存遗直,华夷有大伦。 九经知注就,寄我莫逡巡。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zhēng):征召,指被召去参与编修史书。
  • 春秋义:指春秋时期的历史记载和其背后的道德原则。
  • 温公:指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资治通鉴》。
  • 元晋胄:指司马光是晋朝皇族的后裔。
  • 景略:指王猛,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曾辅佐前秦皇帝苻坚。
  • 秦人:指王猛是秦地(今陕西一带)人。
  • 草野:指民间,非官方的。
  • 遗直:指遗留下来的正直品质或传统。
  • 华夷:指中原与边疆,或文明与野蛮。
  • 大伦:指重要的道德原则或社会秩序。
  • 九经:指儒家经典中的九部书籍。
  • 注就:指注释完成。
  • 逡巡 (qūn xún):犹豫不决,迟疑不前。

翻译

听说你被征召去编修史书,但春秋时期的历史和道德原则尚未得到充分阐释。司马光是晋朝皇族的后裔,而王猛虽然是秦地人,却有着卓越的才能。在民间,仍保留着那些正直的传统,文明与野蛮之间有着重要的道德界限。我知道你已经完成了对儒家九部经典的注释,请不要犹豫,尽快寄给我。

赏析

这首诗是屈大均对李孔德的赞美和期待。诗中,屈大均提到了历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司马光和王猛,通过他们的典故来比喻李孔德的才华和品德。诗人表达了对李孔德参与编修史书工作的认可,并期待他能继续发扬春秋大义,维护社会的道德秩序。同时,诗人对李孔德完成儒家经典注释表示赞赏,并急切地希望收到这些注释,显示了诗人对学问的尊重和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初名绍隆,字介子,号翁山。明末诸生。清初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名今种,字一灵、骚馀。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迹遍及江浙与北方各省。诗与陈恭尹、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诗外》、《广东新语》、《四朝成仁录》等。均乾隆朝严禁之书。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