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十载饱谙沙漠景,一朝复到都门。如今一想一伤魂。休看苏武传,莫说汉昭君。 过去未来都拨置,真师幸遇长春。知君道念日添新。皇天宁负德,后土岂亏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十载:十年。
  • 饱谙:非常熟悉。
  • 沙漠景:沙漠的景色。
  • 都门:京城的城门,这里指京城。
  • 伤魂:伤心至极。
  • 苏武传:指《汉书·苏武传》,讲述了苏武在匈奴被囚禁十九年的故事。
  • 汉昭君:即王昭君,汉代美女,被选为和亲公主,远嫁匈奴。
  • 过去未来都拨置:把过去和未来都放在一边,不去考虑。
  • 真师:真正的导师或老师。
  • 长春:指道教中的长春真人,这里可能指作者的导师或精神领袖。
  • 道念:对道的理解和追求。
  • 日添新:每天都有新的进步,或新的领悟。
  • 皇天:天,指天命或天意。
  • 宁负德:难道会辜负有德之人。
  • 后土:地,指地意或地道。
  • 亏人:亏待人。

翻译

十年间我非常熟悉沙漠的景色,有一天我又回到了京城。现在每次想起都感到极度伤心。不要看苏武的传记,也不要提汉代的昭君。

把过去和未来都放在一边,不去考虑,我很幸运遇到了真正的导师,他教导我长春之道。我知道你对道的理解和追求每天都在进步。上天难道会辜负有德之人,大地又怎会亏待人呢?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经历的深刻回忆和对未来的豁达态度。通过对比沙漠与京城的景象,突出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与变迁。诗中提到的苏武和昭君,都是历史上与边疆、异域有关的著名人物,反映了作者对那段历史的感慨。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导师的敬仰和对道义的坚定信念,认为天道酬勤,不会辜负有德之人。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和道义的深刻理解。

尹志平

尹志平,字太和,为金末及元代蒙古时期著名全真道士。祖籍河北沧州,宋时徙居莱州(今山东掖县)。邱处机卒时遗命志平嗣教(或云遗命宋道安嗣教。待处机丧事终,宋以年老请志平代),是为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宗师。 ► 1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