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鄮山书院诗并序

· 方回
国学在国,乡校在乡。 在遂曰序,在党曰庠。 虞夏殷周,厥制弥详。 家亦有塾,以脩以藏。 蒙而已养,长罔不臧。 下而为士,上而侯王。 莫不有师,扶纲植常。 生人之类,赖此以生。 四海九州,以治以平。 家德户行,靡刑靡兵。 岂若后世,丧实存名。 业岂无斋,论亦有堂。 所习伊何,止于词章。 剽窃掇拾,青紫为荣。 高虚卑浅,烛理弗明。 亦儒其冠,亦公亦卿。 鄮山之塾,谁实成之。 匪有所觊,而斯营之。 一圣百贤,厥庑煌煌。 睎之则是,景行是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鄮山:地名,今浙江宁波鄞州区。
  • 国学: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
  • 乡校:乡里设立的学校。
  • :古代行政区划名,五百家为一遂。
  • :古代行政区划名,五百家为一党。
  • :古代乡学。
  • :古代私人设立的教学场所。
  • :古代指肉干,此处指学习的内容。
  • :收藏,此处指学习的内容。
  • :启蒙,指教育。
  • :成长。
  • :无。
  • :好,善。
  • 侯王:诸侯王。
  • 扶纲植常:扶持纲常,即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 生人:人类。
  • :无。
  • 丧实存名:失去了实质,只保留了名义。
  • 剽窃掇拾:抄袭拼凑。
  • 青紫:古代官服颜色,代指官职。
  • 高虚卑浅:指学问高深而空洞,浅薄而卑微。
  • 烛理:明理。
  • :仰望。
  • 景行:高尚的行为。

翻译

国学设立在国都,乡校设立在乡村。在遂的地方称为序,在党的地方称为庠。从虞、夏、殷、周时代开始,这些制度就越来越详细。家里也有私塾,用来学习和收藏知识。从启蒙教育开始,到成长过程中无不受益。从下层的士人到上层的侯王,都有老师来扶持纲常,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人类依赖这些教育得以生存。四海九州因此得以治理和平。家家户户都有德行,没有刑罚和战争。不像后世,失去了实质,只保留了名义。虽然有学习的地方,如斋和堂,但所学习的内容仅限于词章。抄袭拼凑,以官职为荣。学问高深而空洞,浅薄而卑微,明理不明。有些人戴着儒冠,既是公卿也是儒者。鄮山的私塾,是谁建立的呢?不是为了有所图谋,而是为了营造这样的学习环境。一位圣人和百位贤人,他们的庑堂辉煌。仰望他们,就是景仰高尚的行为。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代和后世的教育制度和内容,表达了对古代教育制度的怀念和对后世教育空洞化的批评。诗中详细描述了古代从国家到乡村的教育体系,强调了教育对于社会秩序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同时,诗人对后世教育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质的现象表示了不满,认为这种教育无法培养出真正有德行和才能的人才。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于教育的深刻思考和理想追求。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