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全君玉和高士马虚中道院

· 方回
古人无欲非引年,古无有欲之圣贤,曰无欲者无私欲。 昊皇鲁叟画系传,柱下木子知止足。岂谓出神凌紫烟,骖鸾驾鹤事恍惚。 别异道家分神仙,浅之又浅伯阳契,痴儿妄诧玄又玄。 内丹水火一升降,髑髅立变童颜妍。三载告成夺天地,汝拖肠鼠能攀牵。 私欲如此大莫大,破入寒狱赦倒悬。遨昆登阆谓不死,终然白骨埋黄泉。 腐儒一笑了万事,何谓赤明龙汉前。号召风师呼雨伯,杖剑叱喝急急律。 四时饭啖百花香,万间厦入一壶窄。洞天有天魂兮来,弱水元无跬步隔。 拄杖化龙舄作凫,意所不求忽自得。醉眼暂作如是观,谁识咏归暮春瑟。 和同光尘亦一法,岂敢訑訑见颜色。为问今生贺知章,孰两杜甫双李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昊皇鲁叟:指古代的圣人,如黄帝、孔子等。
  • 柱下木子:指老子,因其曾为周朝柱下史。
  • 骖鸾驾鹤:指神仙的坐骑,骖鸾和驾鹤。
  • 伯阳契:指老子(李耳,字伯阳)的学说。
  • 髑髅:指骷髅,这里比喻死亡。
  • 攀牵:指攀附、牵连。
  • 赤明龙汉:指古代神话中的两个时代,赤明和龙汉。
  • 风师雨伯:指风神和雨神。
  • 弱水:指神话中难以渡过的水域。
  • 拄杖化龙:指道士的法术,能使拄杖化为龙。
  • 舄作凫:指鞋子变成鸭子,比喻变化无常。
  • 和同光尘:指与世无争,随遇而安。

翻译

古人无欲不求长寿,古代没有欲望的圣贤,指的是没有私欲。黄帝和孔子的画传下来,老子知道适可而止。难道说他们能出神入化,骑着鸾凤和仙鹤,这些事情都是模糊不清的。道教中的神仙有所不同,浅显的老子学说,却被愚昧的人夸大其词。

内丹修炼,水火升降,骷髅立刻变成童颜。三年修炼成功,超越天地,你这拖肠鼠怎能攀附。私欲如此之大,打破寒冷的地狱,解救被倒悬的人。游历昆仑,登上阆苑,自称不死,最终还是白骨埋在黄泉。腐儒一笑了结万事,又何必在乎赤明和龙汉之前的事。

召唤风神,呼唤雨神,手持剑杖,急急如律令。四季吃饭,百花香气,万间大厦,一壶之地。洞天有天魂来,弱水无跬步之隔。拄杖化为龙,鞋子变成鸭子,心中所求,忽然自得。醉眼暂时这样看待,谁知道咏归的暮春之瑟。

与光尘和同,也是一种法则,岂敢自满,见其颜色。问今生谁是贺知章,哪两个杜甫和双李白。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古代圣贤、道教神仙和内丹修炼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无欲、私欲和修炼的深刻理解。诗中运用了丰富的神话和道教元素,如骖鸾驾鹤、弱水、拄杖化龙等,构建了一个超脱尘世的仙境。同时,通过对私欲的批判和对修炼成功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于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的重视。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性和想象力。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