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感六首

· 王逢
纷纷攘攘厌黄巾,妖血徒膏草野尘。 马化一龙犹王晋,楚存三户未亡秦。 飓风天静浮青海,朔漠山高直紫宸。 莫为鬼方劳外伐,檿弧箕服最愁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攘攘:形容人多拥挤,纷乱的样子。
  • 黄巾:指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军,这里比喻混乱的局势。
  • 妖血:指叛乱者的血。
  • :滋润。
  • 草野尘:比喻荒凉的战场。
  • 马化一龙:比喻晋朝的司马氏一族。
  • 王晋:指晋朝。
  • 楚存三户:指楚国虽然只剩下三户人家,但仍有复国的希望。
  • 未亡秦:比喻秦朝虽亡,但仍有复辟的可能。
  • 飓风:强烈的风暴。
  • 天静:天空平静。
  • 浮青海:形容海面平静,波澜不惊。
  • 朔漠:北方的沙漠。
  • 紫宸:帝王的宫殿,这里指朝廷。
  • 鬼方:古代对北方民族的称呼,这里指外敌。
  • 檿弧箕服:古代兵器,这里指战争。

翻译

纷乱的人群如同黄巾军一般令人厌烦,叛乱者的血只是徒劳地滋润了荒凉的战场。晋朝的司马氏虽如龙一般,但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也未曾完全灭亡。飓风过后,天空平静,海面波澜不惊;北方的沙漠山脉高耸,直指朝廷。不要因为外敌而劳师动众,战争才是最令人忧愁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动荡和战争频发的忧虑。诗中“纷纷攘攘厌黄巾”描绘了社会的混乱,而“妖血徒膏草野尘”则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意义。后两句通过对晋楚两国的比喻,强调了即使国家衰微,仍有复兴的可能。最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和责任感。

王逢

元明间常州府江阴人,字原吉。元至正中,作《河清颂》,台臣荐之,称疾辞。避乱于淞之青龙江,再迁上海乌泥泾,筑草堂以居,自号最闲园丁。辞张士诚征辟,而为之划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学录用,有司敦迫上道,坚卧不起。自称席帽山人。诗多怀古伤今,于张氏之亡,颇多感慨。有《梧溪诗集》七卷,记载元、明之际人才国事,多史家所未备。 ► 28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