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攘攘:形容人多拥挤,纷乱的样子。
- 黄巾:指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军,这里比喻混乱的局势。
- 妖血:指叛乱者的血。
- 膏:滋润。
- 草野尘:比喻荒凉的战场。
- 马化一龙:比喻晋朝的司马氏一族。
- 王晋:指晋朝。
- 楚存三户:指楚国虽然只剩下三户人家,但仍有复国的希望。
- 未亡秦:比喻秦朝虽亡,但仍有复辟的可能。
- 飓风:强烈的风暴。
- 天静:天空平静。
- 浮青海:形容海面平静,波澜不惊。
- 朔漠:北方的沙漠。
- 紫宸:帝王的宫殿,这里指朝廷。
- 鬼方:古代对北方民族的称呼,这里指外敌。
- 檿弧箕服:古代兵器,这里指战争。
翻译
纷乱的人群如同黄巾军一般令人厌烦,叛乱者的血只是徒劳地滋润了荒凉的战场。晋朝的司马氏虽如龙一般,但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也未曾完全灭亡。飓风过后,天空平静,海面波澜不惊;北方的沙漠山脉高耸,直指朝廷。不要因为外敌而劳师动众,战争才是最令人忧愁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动荡和战争频发的忧虑。诗中“纷纷攘攘厌黄巾”描绘了社会的混乱,而“妖血徒膏草野尘”则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意义。后两句通过对晋楚两国的比喻,强调了即使国家衰微,仍有复兴的可能。最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和责任感。
王逢
元明间常州府江阴人,字原吉。元至正中,作《河清颂》,台臣荐之,称疾辞。避乱于淞之青龙江,再迁上海乌泥泾,筑草堂以居,自号最闲园丁。辞张士诚征辟,而为之划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学录用,有司敦迫上道,坚卧不起。自称席帽山人。诗多怀古伤今,于张氏之亡,颇多感慨。有《梧溪诗集》七卷,记载元、明之际人才国事,多史家所未备。
► 289篇诗文
王逢的其他作品
- 《 游昆山怀旧伤今 》 —— [ 元 ] 王逢
- 《 夜何长三叠寄周参政伯温邬佥院本初 》 —— [ 元 ] 王逢
- 《 金世宗太子允恭百骏图 》 —— [ 元 ] 王逢
- 《 壬辰冬十一月避乱绮山简丘文中贡原父二教授 》 —— [ 元 ] 王逢
- 《 闻武昌庐州二藩王渡海归朝 》 —— [ 元 ] 王逢
- 《 赵文敏公山水为董竹林山长题 》 —— [ 元 ] 王逢
- 《 隐忧六章时有司奉吏部符敬依令旨起取 》 —— [ 元 ] 王逢
- 《 帖侯歌 》 —— [ 元 ] 王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