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感六首

· 王逢
南越东吴带楚皋,频年醉眼送飞毛。 沧洲露白蒹葭满,甲第秋声蟋蟀高。 九日天涯桑落酒,三军城上柘黄袍。 试观汉后诗人作,独觉遗风属阮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南越东吴带楚皋:指南越、东吴和楚地的交界处。
  • 频年:连年。
  • 醉眼:醉酒后朦胧的眼睛。
  • 飞毛:指飞逝的时光。
  • 沧洲:水边的陆地,常用来指隐居的地方。
  • 蒹葭:芦苇。
  • 甲第:豪门贵族的宅第。
  • 九日:指重阳节。
  • 桑落酒:一种酒名,重阳节时常饮用的酒。
  • 柘黄袍:柘黄色的袍子,古代帝王或贵族的服饰。
  • 汉后:汉朝以后。
  • 遗风:指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或文化。
  • 阮陶:指阮籍和陶渊明,两位著名的隐逸诗人。

翻译

在南越、东吴与楚地的交界处,连年醉眼朦胧地看着时光飞逝。 水边的陆地上,露水已白,芦苇丛生,豪门贵族的宅第中,秋虫的鸣声高亢。 重阳节在天涯,品尝着桑落酒,三军在城上,穿着柘黄色的袍子。 试着观察汉朝以后的诗人作品,只觉得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文化,似乎只属于阮籍和陶渊明。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在南越东吴一带的秋日感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历史文化的回顾,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沧洲露白蒹葭满”一句,以景寓情,展现了秋日的凄凉与隐逸的宁静。结尾提到阮籍和陶渊明,暗示了对他们那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生活的羡慕和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元代诗人王逢的文学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王逢

元明间常州府江阴人,字原吉。元至正中,作《河清颂》,台臣荐之,称疾辞。避乱于淞之青龙江,再迁上海乌泥泾,筑草堂以居,自号最闲园丁。辞张士诚征辟,而为之划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学录用,有司敦迫上道,坚卧不起。自称席帽山人。诗多怀古伤今,于张氏之亡,颇多感慨。有《梧溪诗集》七卷,记载元、明之际人才国事,多史家所未备。 ► 28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