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罗观光所藏李仲宾墨竹

· 方回
以笔写竹如写字,何独钟王擅能事。 同是蒙恬一管笔,老手变化自然异。 胸中渭川有千亩,咄嗟办此箨龙易。 竹叶竹枝竹本根,方寸中藏竹天地。 幼年癖好此亦颇,万卷书右竹图左。 妄希眉山苏谪仙,拟学湖州文与可。 眉山一枝或两枝,湖州千朵复万朵。 李侯有之以似之,袖手独观谁识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蒙恬(méng tián):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相传是毛笔的发明者。
  • 渭川:指渭水流域,这里比喻李仲宾的画竹技艺高超,如同渭水流域的竹子一样茂盛。
  • 咄嗟(duō jiē):形容时间极短,即刻。
  • 箨龙(tuò lóng):指竹笋,这里比喻李仲宾画竹的迅速和生动。
  • 方寸:指心,这里比喻心中所藏的竹子的世界。
  • 眉山苏谪仙:指苏轼,因其曾被贬至眉山,故称。
  • 湖州文与可:指文同,字与可,宋代画家,擅长画竹。

翻译

用笔画竹就像写字一样,为什么只有钟繇和王羲之擅长此事。同样是蒙恬的一管笔,老手的变化自然是不同的。胸中仿佛有渭川千亩竹林,瞬间就能画出栩栩如生的竹笋。竹叶、竹枝、竹的根本,方寸之间藏着竹的世界。

我从小就对此颇有癖好,书卷旁边总是放着竹图。我妄想模仿眉山的苏轼,也想学习湖州的文同。苏轼可能只画一两枝竹,而文同则可能画出千朵万朵。李侯(李仲宾)有了这些技巧,画得如此逼真,只有我独自袖手旁观,谁能理解我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李仲宾画竹技艺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书画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诗中,“以笔写竹如写字”一句,既表达了作者对书画同源的理解,也体现了对李仲宾画竹技艺的高度评价。后文通过对“渭川千亩”、“箨龙”等意象的运用,形象地描绘了李仲宾画竹的迅速和生动。最后,作者以自谦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书画艺术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孤独和不被理解的情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元代文人对书画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