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申屠子迪篆刻卷
我昔闻诸太古初,冯翊窅窅安可摹。
自从庖羲得龙马,奇偶变化滋图书。
结绳之政由此毁,科斗鸟迹纷纭起。
后来大小二篆生,周称史籀秦誇李。
只今相去几百年,字体散漫随云烟。
岐阳石鼓土花蚀,峄山之碑野火燃。
纵有秦铭刻岑石,冰消雪剥无踪迹。
书生好学何所窥,每展史编空叹息。
樊山先生东鲁儒,好古博雅耽成癯。
八分小篆纯古法,凿石置之东南隅。
白日光芒争照耀,满城走看嗟神妙。
向来传写何足珍,枣木空遗后人诮。
徐公手摹烽火尘,金陵近刻殊失真。
那知此本意态淳,丞相李斯下笔新。
申屠墨庄有传授,法度森严非苟苟。
岂为后学得所师,万世千秋垂不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冯翊(féng yì):古代地名,今陕西省境内。
- 窅窅(yǎo yǎo):深远的样子。
- 庖羲(páo xī):即伏羲,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被认为是八卦的创造者。
- 奇偶:指阴阳、天地等对立统一的概念。
- 滋:增长,发展。
- 结绳:古代的一种记事方法,用绳子打结来记录事件。
- 科斗鸟迹:指古代的文字,因其形状像蝌蚪或鸟迹而得名。
- 史籀(zhòu):周代的一种文字,相传为史官籀所作。
- 誇李:夸赞李斯,李斯是秦朝的丞相,也是小篆的创制者。
- 岐阳石鼓:古代石刻,位于今陕西省岐山县。
- 峄山之碑:即峄山刻石,古代石刻,位于今山东省邹城市。
- 岑石(cén shí):高大的石头。
- 樊山先生:指申屠子迪,诗人称其为“樊山先生”。
- 耽成癯(dān chéng qú):指沉溺于学问而显得瘦弱。
- 八分小篆:指小篆的一种变体,八分是指其笔画粗细均匀。
- 枣木:指用枣木刻制的印章或碑文,因易损而常被后人诟病。
- 徐公:指徐铉,宋代书法家。
- 烽火尘:指战乱中受损的文物。
- 金陵:今南京。
- 淳(chún):纯正,不掺杂。
- 法度森严:指书法规范严格。
- 苟苟(gǒu gǒu):草率,不认真。
翻译
我曾在太古之初听闻,冯翊之地深远难以描绘。自从伏羲得到龙马,阴阳变化孕育了图书。结绳记事的方法因此废弃,科斗鸟迹般的文字纷纷出现。后来产生了大小二篆,周代称其为史籀,秦代则夸赞李斯。如今已过去几百年,字体变得模糊如云烟。岐阳的石鼓被土花侵蚀,峄山的碑文被野火焚烧。即便有秦铭刻在高山之石,也随着冰消雪融无踪迹。书生好学,却无从窥探,每每翻阅史书只能叹息。樊山先生是东鲁的儒者,好古博雅,因沉溺学问而显得瘦弱。他采用八分小篆的古法,在石头上刻字并置于东南角。白日的光芒争相照耀,满城人走来看,赞叹其神妙。以往的传写何足珍贵,枣木刻制的碑文只会让后人嘲笑。徐公亲手摹写的碑文在战火中受损,金陵近来重刻却失去了真意。哪知这个版本意态纯正,丞相李斯的笔法新颖。申屠墨庄有传承,法度森严绝非草率。这岂不是为后学提供了学习的榜样,万世千秋都将垂名不朽。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文字演变和篆刻艺术的回顾,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篆刻艺术精湛技艺的赞叹。诗中,王冕通过对古代文字的变迁和篆刻作品的描述,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文化的传承意识。他赞美了申屠子迪的篆刻技艺,认为其作品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能够垂名千古。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既是对篆刻艺术的颂扬,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