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彼岸

· 王哲
凡躯莫藉。把惺惺了了,自然明明构架。行住坐卧,须要清清闲暇。 气神和,结成珠,堪教化。张弓举箭能亲射。红心正中,赶退周天卦。 垛贴中间,迸出霞光无价。五行违,脱阴阳,超造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惺惺:清醒,机警。
  • 了了:明白,清楚。
  • 构架:构建,建立。
  • 行住坐卧:指日常生活中的四种基本动作,即行走、停留、坐下、躺卧。
  • 气神和:指精气神和谐统一。
  • 结成珠:比喻精气神凝聚成一体。
  • 张弓举箭:比喻准备行动或攻击。
  • 红心:箭靶的中心。
  • 周天卦:指周而复始的天象变化。
  • 垛贴:箭靶。
  • 迸出:突然发出或出现。
  • 五行违:违背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规律。
  • 脱阴阳:超越阴阳的对立统一。
  • 超造化:超越自然的创造和变化。

翻译

不要依赖凡人的身体。保持清醒和明白,自然就能构建出清晰的世界。无论行走、停留、坐下还是躺卧,都需要保持清静和闲适。精气神和谐统一,凝聚成一体,这样就能进行教化。像张弓射箭一样能够精准命中目标。正中红心,赶退了周而复始的天象变化。在箭靶中间,突然发出无价的霞光。违背五行的规律,超越阴阳的对立,超越自然的创造和变化。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超越凡俗、追求精神自由和智慧的境界。诗中强调了保持清醒和明白的重要性,以及通过精气神的和谐统一来实现教化和超越。通过张弓射箭的比喻,诗人展示了精准命中目标的能力,象征着对天象变化的掌控和超越。最后,诗人追求超越五行、阴阳和造化的境界,体现了对更高层次精神追求的向往。

王哲

金咸阳人,道士,初名中孚,字允卿。熙宗天眷初应武举,改名德威,字世雄;海陵王正隆四年学道,改名,字知明,号重阳子。倜傥尚义,不拘小节,好属文,才思敏捷。学道后往来终南山一带,曾在终南县南凿穴而居。后至山东崳山全真庵。所创教派名全真道。马丹阳、丘长春、王玉阳、郝广陵、谭处端皆其弟子。 ► 6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