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使府寓怀二首

· 薛能
一想流年百事惊,已抛渔父戴尘缨。 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 道困古来应有分,诗传身后亦何荣。 谁怜合负清朝力,独把风骚破郑声。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流年:指如水般流逝的光阴、年华 。
  • **渔父(yú fǔ):原指捕鱼的老人,这里代指隐居的生活。
  • **尘缨:古代帽带,这里借指仕途。
  • **堂堂:形容公然、毫无顾虑的样子 。
  • **故故:屡屡、常常。
  • **(fèn):天分、命运。
  • **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泛指文学。
  • **郑声:春秋时郑国的音乐,因多淫靡之声被斥为乱世之音,这里比喻不良文风。

翻译

一回想起如水般流逝的岁月里发生的所有事情,内心满是惊惶之感。如今我已经放弃了隐居生活,踏上了仕途之路。美好的青春毫不留情地离我而去,白发却总是频繁地滋生出来,像是在无情地欺负我。自古以来,大道困厄这种情况本就是命中注定;即便我的诗作能够流传于身后,又能有什么荣耀呢?有谁会可怜我辜负了朝廷给予的力量,独自在这世间通过发扬高雅的文学来破除不良文风呢?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且复杂。开篇“一想流年百事惊”直接抒发对时光流逝、人生经历的感慨,奠定了全诗略带哀伤的基调。“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 以青春与白发的对比,形象地写出了时光的无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匆匆、容颜老去的无奈与悲哀。“道困古来应有分”一句,流露出诗人对自身仕途不顺、命运多舛的豁达与认命,但又透露出一丝无奈;“诗传身后亦何荣”则体现他对于身后诗名的看淡,有一种历经世事的超脱。最后 “谁怜合负清朝力,独把风骚破郑声” 诗人把笔触落在文学使命上,感慨没有人体会他一心用高雅文学去对抗不良文风的苦心,展现出他的孤独以及对文学正道的坚守,全诗不仅有对个人命运的喟叹,更彰显出深沉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薛能

唐汾州人,字大拙。武宗会昌六年进士第。宣宗大中末书判中选,补盩厔尉。懿宗咸通中摄嘉州刺史,历工部尚书、节度徐州,徙忠武。僖宗广明元年,周岌逐能自称留后,因屠其家。癖于诗,日赋一章,有《江山集》、《许昌集》。 ► 32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