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褒城驿池

· 薛能
池馆通秦槛向衢,旧闻佳赏此踟蹰。 清凉不散亭犹在,事力何销舫已无。 钓客坐风临岛屿,牧牛当雨食菰蒲。 西川吟吏偏思葺,只恐归寻水亦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褒城:古地名,在今陕西省汉中市境内。
  • 驿池:驿站旁的池塘。
  • 秦槛:秦地的栏杆。
  • :四通八达的道路。
  • 踟蹰:徘徊不前。
  • 事力:劳役。
  • :小船。
  • 菰蒲:一种水生植物,可食用。
  • 西川:指四川西部地区。
  • 吟吏:指诗人自己。
  • :修缮。

翻译

池塘边的馆舍与秦地的栏杆相连,通向四通八达的道路,我曾听说这里有过美好的景致,如今却在此徘徊不前。清凉的亭子依旧存在,但劳役的痕迹已无处寻觅,小船也已消失。钓鱼的人乘风坐在岛屿上,牧牛的人在雨中吃着菰蒲。我这个在西川的诗人,总想着要修缮这里,只怕当我归来时,连水都已干涸。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褒城驿池的怀旧之情。诗中,“池馆通秦槛向衢”一句,既展现了驿池的地理位置,又隐含了诗人对往昔的追忆。通过对“清凉不散亭犹在,事力何销舫已无”的对比描写,诗人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后两句通过对钓客和牧牛人的描绘,进一步以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结尾的“西川吟吏偏思葺,只恐归寻水亦枯”则透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忧虑和对过去的留恋,情感深沉,意境悠远。

薛能

唐汾州人,字大拙。武宗会昌六年进士第。宣宗大中末书判中选,补盩厔尉。懿宗咸通中摄嘉州刺史,历工部尚书、节度徐州,徙忠武。僖宗广明元年,周岌逐能自称留后,因屠其家。癖于诗,日赋一章,有《江山集》、《许昌集》。 ► 32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