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感怀其一

重阳不忍上高楼,寒菊年年照暮秋。 万叠故山云总隔,两行乡泪血和流。 黄茅莽莽连边郡,红叶纷纷落钓舟。 归计未成年渐老,茱萸羞戴雪霜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重阳:中国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踏秋”。
  • 不忍:不愿意,心中有所顾忌。
  • 寒菊:指在秋天开放的菊花,因其耐寒而得名。
  • 暮秋:秋天的末尾,接近冬天。
  • 万叠:形容山峦重叠,连绵不断。
  • 故山:故乡的山。
  • 云总隔:云雾总是遮挡,比喻距离遥远,难以相见。
  • 乡泪:思乡的泪水。
  • 血和流:形容泪水之多,如同血一般珍贵。
  • 黄茅:黄色的茅草,这里指边远地区的荒凉景象。
  • 莽莽:形容草木茂盛,无边无际。
  • 边郡:边疆的郡县。
  • 红叶:秋天变红的树叶。
  • 钓舟:钓鱼用的小船。
  • 归计:回家的打算或计划。
  • 未成:未能实现。
  • 年渐老:年纪逐渐变老。
  • 茱萸:一种植物,重阳节有佩戴茱萸的习俗,以避邪。
  • 雪霜头:形容头发花白,如同覆盖了雪霜。

翻译

重阳节我不愿登上高楼,因为年年寒菊都在暮秋时节独自开放。 故乡的山峦云雾缭绕,仿佛总是隔着一层,我思念家乡的泪水如同血一般流淌。 边疆的黄茅草莽莽无际,红叶纷纷飘落在钓鱼的小船上。 回家的计划还未实现,而年纪已渐渐老去,我羞于佩戴茱萸,因为我的头发已如雪霜般白。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在重阳节时的深切思乡之情和岁月流逝的无奈。诗中,“重阳不忍上高楼”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而“寒菊年年照暮秋”则通过寒菊这一意象,加深了秋日的凄凉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后文通过对故乡山峦、边疆景象的描绘,进一步以景生情,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未能归去的遗憾。结尾的“茱萸羞戴雪霜头”更是以自嘲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年华老去的无奈和自怜。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展现了五代十国时期文人的典型情感风貌。

刘兼

生卒年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由五代入宋,宋初曾任荥州刺史。曾预修《旧五代史》。事迹见《唐才子传》卷一〇《殷文圭传》附。能诗,擅长七律。其诗多写景咏怀之作,诗风清丽。辛文房则诋为“气卑格下”(《唐才子传》),未免过甚。《全唐诗》存诗1卷。 ► 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