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益府群官

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 单栖剑门上,独舞岷山足。 昂藏多古貌,哀怨有新曲。 群凤从之游,问之何所欲? 答言寒乡子,飘飖万馀里。 不息恶木枝,不饮盗泉水。 常思稻粱遇,愿栖梧桐树。 智者不我邀,愚夫余不顾。 所以成独立,耿耿岁云暮。 日夕苦风霜,思归赴洛阳。 羽翮毛衣短,关山道路长。 明月流客思,白云迷故乡。 谁能借风便,一举凌苍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1. 北燕:古地名,在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
  2. 昂藏:仪表雄伟、气宇不凡的样子。
  3. 飘飖(yáo):同“飘摇”,形容动荡不定。这里形容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
  4. 恶木:品性恶劣的树木。古人认为不同的树有不同的品性,“恶木”象征不佳之地。
  5. 盗泉:古泉名。《尸子》载:“(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后人以 “盗泉不饮”表示坚守高尚品德。
  6. 粱(liáng):谷子;优良品种的谷子。“粱”与“稻”“菽”“麦”“黍”并称为五谷。“稻粱”一词,此处比喻优厚的待遇。
  7. 翮(hé):鸟的翅膀或翅膀上的羽毛。“羽翮”指鸟的翅膀。

翻译

有一只鸟从北方的燕地起飞,一路向西方的蜀地飞来。它独自栖息在剑门关上,孤独地在岷山脚下舞动。这只鸟气宇轩昂,有着古朴不凡的样貌,发出的鸣叫,似带着哀怨的新曲。众多的凤凰跟随着它一同遨游,询问它内心有什么愿望?它回答说自己只是一个出身寒微的游子,已经漂泊万里之遥。它不愿意在恶木的树枝上栖息歇脚,也绝不饮用盗泉的泉水。常常期盼着能有遇上温饱的好机遇,希望能在高贵的梧桐树上安稳栖息。聪明智慧的人不来邀请它,愚笨的凡夫它又不屑一顾。正因为如此,它成了独立的孤鸟,在这渐渐昏暗的天色下,满怀心事。从早到晚,它都在遭受风霜的折磨,一心想着回到洛阳的故地。只是如今它的羽翼还不够丰满,前方关山阻隔,道路漫长。明月常常引发它作为游子的思量,云雾也让它更加思念故乡的模样。不知谁能借助风势帮它一把,让它能一举冲上辽阔的天空。

赏析

这首诗是卢照邻以鸟自况,托物言志。以一只从北燕漂泊到西蜀的鸟来象征自己的人生经历。诗中借鸟的种种表现,如“不息恶木枝,不盗泉泉水”,展现出诗人坚守高尚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常思稻粱遇,愿栖梧桐树”则表达了其渴望得到明主赏识与重用,实现抱负的愿望。然而“智者不我邀,愚夫余不顾”,诗人因找不到知音,无奈只能孤独独立,面对苦难的环境(“日夕苦风霜”),更加思念故土(“思赴赴洛阳”)。整首诗意境悲凉,以鸟寓人,通过鸟的遭遇和心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漂泊凄凉的感慨,情感真挚且深切,形象地反映了诗人艰难的处境与内心复杂的思想情感。

卢照邻

卢照邻

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定兴县)人,初唐诗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后人有多种说法,有三子,现其后人居住在河北省正定县内。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 1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