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篇
秋天瑟瑟夜漫漫,夜白风清玉露漙。
燕山游子衣裳薄,秦地佳人闺阁寒。
欲向楼中萦楚练,还来机上裂齐纨。
揽红袖兮愁徙倚,盼青砧兮怅盘桓。
盘桓徙倚夜已久,萤火双飞入帘牖。
西北风来吹细腰,东南月上浮纤手。
此时秋月可怜明,此时秋风别有情。
君看月下参差影,为听莎间断续声。
绛河转兮青云晓,飞鸟鸣兮行人少。
攒眉缉缕思纷纷,对影穿针魂悄悄。
闻道还家未有期,谁怜登陇不胜悲。
梦见形容亦旧日,为许裁缝改昔时。
缄书远寄交河曲,须及明年春草绿。
莫言衣上有斑斑,只为思君泪相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瑟瑟(sè sè):形容风声。
- 玉露:指秋露。
- 漙(tuán):凝聚。
- 燕山:山名,在今河北省北部。
- 秦地:指今陕西省一带。
- 萦(yíng):缠绕。
- 楚练:楚地产的白色熟绢,这里指衣服。
- 齐纨:齐地产的细绢,这里也指衣服。
- 揽红袖:指女子。
- 徙倚(xǐ yǐ):徘徊不定。
- 青砧(qīng zhēn):捣衣石。
- 盘桓(pán huán):徘徊,逗留。
- 帘牖(lián yǒu):窗帘和窗户。
- 攒眉(zǎn méi):皱眉。
- 缉缕(jī lǚ):缝纫。
- 莎(suō):莎草,这里指捣衣声。
- 缄书(jiān shū):封好的书信。
- 交河:地名,在今新疆吐鲁番。
- 攒眉缉缕:形容忧愁地缝纫。
翻译
秋风瑟瑟,长夜漫漫,夜色清白,风清露凝。燕山的游子衣裳单薄,秦地的佳人闺阁中感到寒冷。想要在楼中缠绕楚地的白绢,又回到机上撕裂齐地的细绢。揽着红袖,心中愁绪徘徊,望着青石捣衣石,心中怅然留连。徘徊留连,夜已深,萤火虫双双飞入帘窗。西北风吹动细腰,东南月升,浮现纤手。此时的秋月多么可怜地明亮,此时的秋风别有一番情致。你看那月下的参差影子,听那莎草间断续的捣衣声。银河转动,青云破晓,飞鸟鸣叫,行人稀少。皱眉缝纫,思绪纷乱,对着影子穿针,心中静悄悄。听说归家尚无期,谁怜我登上陇山,不胜悲凉。梦中见到的容颜依旧,为何要改裁缝昔日的衣裳。封好书信远寄到交河的弯曲处,须等到明年春草绿。不要说衣上斑斑,只因思念你,泪水不断。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秋夜中游子与佳人的相思之情。通过秋风、秋月、玉露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凉而美丽的氛围。诗中“燕山游子”与“秦地佳人”形成对比,突出了两地相思的苦楚。后文通过捣衣、缝纫等细节,展现了佳人内心的忧愁与期待。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与无奈。
刘希夷
刘希夷 ,唐朝诗人。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汉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 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代悲白头翁》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相传其舅宋之问欲据为已有,希夷不允,之问竟遣人用土囊将他压死。延之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死时年未三十。原有集,已失传。 《旧唐书》本传谓“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大唐新语》卷8谓“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
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诗,辞藻婉丽,然意旨悲苦,未为人重。后孙昱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所称赏。代表作有《从军行》、《采桑》、《春日行歌》、《春女行》、《捣衣篇》、《代悲白头翁》、《洛川怀古》等。
► 4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