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庵

· 沈周
逸迹离城市,分居雁鹜沙。 屋中人懒散,门外树横斜。 名漏山公启,乡当虞仲家。 梳头下白雪,把钓著乌纱。 风信北窗取,月从东海赊。 交僧会樱笋,儿子托桑麻。 醉坐自横管,春游或命车。 鸬鹚安野竹,蛱蝶选林花。 观我还观物,其生岂有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逸庵:指隐居的居所。
  • 雁鹜沙:指水边,雁鹜常栖息之地。
  • 山公启:指山公启事,古代官员的任命文书。
  • 虞仲家:指虞仲,古代隐士,此处指隐居之地。
  • 乌纱:古代官员的帽子,此处指隐士的装束。
  • 风信:指风的消息,即风的方向和强度。
  • :借。
  • 交僧:指与僧人交往。
  • 樱笋:指樱桃和竹笋,春季的食物。
  • 横管:指横笛。
  • 鸬鹚:一种水鸟,常用于捕鱼。
  • 蛱蝶:蝴蝶的一种。

翻译

隐居的居所远离喧嚣的城市,位于雁鹜常栖的水边。屋内的人懒散自在,门外的树枝随意横斜。名声虽不及山公的启事,但这里是如虞仲般的隐居之地。梳头时发现白发,钓鱼时戴着乌纱帽。从北窗感受风的讯息,从东海借来月光。与僧人交往共尝春日的樱桃和竹笋,儿子则托付于农事。醉酒后坐下吹横笛,春日出游或许驾车。鸬鹚安于野竹之间,蝴蝶选择最美的林花。观察我,也观察万物,这样的生活岂有尽头。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幅隐居生活的宁静画面,通过对比城市与隐居地的不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享受。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的细节,如雁鹜、树枝、风信、月光等,来营造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同时,通过“梳头下白雪”、“把钓著乌纱”等形象的描写,展现了隐士的悠闲与自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美好向往。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