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玉

· 沈周
竹谓青琅玕,其体本虚静。 风来假之鸣,因声乃生听。 琮琤复琳琅,环佩满三径。 冥心斋中士,声耳两相竞。 缘声知风端,缘风知竹病。 要知竹有音,不待风命令。 箫竽发天和,中律雅而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青琅玕(qīng láng gān):指翠竹。
  • 琮琤(cóng chēng):形容玉石相击的声音。
  • 琳琅(lín láng):美玉,这里形容声音清脆悦耳。
  • 环佩(huán pèi):古人衣带上所系的佩玉。
  • 三径(sān jìng):指小路,这里比喻声音遍布。
  • 冥心(míng xīn):专心致志,深思。
  • 箫竽(xiāo yú):古代的两种乐器。
  • 天和(tiān hé):自然的和谐。
  • 中律(zhōng lǜ):符合音乐的规律。

翻译

竹子被称为青琅玕,它的本质是虚静的。风吹来时,借助竹子发出声音,因此产生了听觉。琮琤和琳琅的声音,环佩遍布小路。在冥心斋中的士人,听觉与声音相互竞争。通过声音知道风的起端,通过风知道竹子的状况。要知道竹子本身就有声音,不需要等待风的命令。箫和竽发出自然的和谐,中间的旋律雅致而正统。

赏析

这首诗通过竹子与风的关系,表达了声音与自然之间的微妙联系。诗人沈周巧妙地运用了“青琅玕”、“琮琤”、“琳琅”等词汇,描绘了风吹竹林时产生的悦耳声音,以及这种声音给冥心斋中的士人带来的心灵体验。诗中“缘声知风端,缘风知竹病”一句,深刻揭示了通过声音感知自然变化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细微之处的敏锐观察。最后,诗人提到“箫竽发天和,中律雅而正”,强调了音乐与自然和谐的完美结合,展现了诗人对音乐美学的深刻理解。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