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费彦杰还钗事

· 沈周
淮安新城下,交易利所在。 往来十万人,财货溢闾阓。 道上或有遗,一钱尚尔爱。 老叟费彦杰,早行足有碍。 俯拾黄金钗,耀目口发喟。 乃诘旁居人,经此何淑艾。 众云未始见,见秖有舆载。 恐是帷中脱,去此尚未迈。 费追逾阡陌,气喘力良惫。 止舆问何失,曾莫有所㣻。 舆女惊其言,抚䯰乃觉謮。 搴帷出粉黛,便即就地拜。 还钗叟疾走,更莫延少话。 女却叩姓里,答云不足芥。 无姓住亦远,欲知将奚待。 我亦弗汝询,彼此付暧昧。 此事常有闻,但虑斯言躗。 偶与叟相接,询之乃至再。 叟笑云虽有,宜还无可怪。 呜呼古人事,喜见行今辈。 揆今实为奇,蜀日犬乃吠。 在叟似非难,在众则难逮。 义利寓人情,要之得其裁。 吾诗为叟发,庶亦存俗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闾阓(lǘ huì):古代集市,市场。
  • (kuì):叹息。
  • (jié):询问。
  • 淑艾(shū ài):美好的女子。
  • 舆载(yú zǎi):乘坐的车辆。
  • 逾阡陌(yú qiān mò):穿过田间小路。
  • (bèi):疲倦。
  • (mà):丢失。
  • (jiè):发髻。
  • (zé):责问。
  • 搴帷(qiān wéi):揭开帘子。
  • 粉黛(fěn dài):女子化妆用的粉和黛,代指女子。
  • 奚待(xī dài):等待什么。
  • 暧昧(ài mèi):含糊不清,不明朗。
  • (wèi):夸张,夸大。
  • (kuí):推测,衡量。
  • 蜀日犬乃吠(shǔ rì quǎn nǎi fèi):比喻少见多怪。

翻译

在淮安新城下,有一个繁忙的市场。每天有十万人来往,财货堆积如山。路上偶尔有人遗失东西,人们对此仍然很珍惜。一个名叫费彦杰的老人,早晨走路时脚被绊了一下。他低头捡起了一只金钗,闪闪发光,让他不禁叹息。他询问旁边的人,是否见过这位美丽的女子。大家都说没见过,只见过一辆车经过。费彦杰担心是从车中掉落的,于是他穿过田间小路追赶,气喘吁吁,非常疲惫。他拦下车询问是否丢失了什么,车上的人却说没有丢失任何东西。车上的女子听到费彦杰的话,摸了摸自己的发髻,才发现金钗不见了。她揭开帘子,露出妆容,随即下车向费彦杰拜谢。费彦杰归还金钗后急忙离开,没有多停留。女子追问他的姓名和住址,费彦杰回答说这不重要。他没有留下姓名,住得也很远,想知道也没什么意义。女子也不再追问,两人之间留下了一段模糊不清的交流。这件事经常被人提起,但人们往往觉得这故事有些夸张。偶然与费彦杰相遇,我再三询问,他笑着说虽然有这样的事,但归还失物并不奇怪。唉,古人的行为,在现代人看来是值得称赞的。在费彦杰看来,这并不难,但在大多数人看来却很难做到。义利之间体现了人情,关键在于如何取舍。我的诗是为了赞扬费彦杰,也希望能够提醒世人。

赏析

这首诗通过讲述费彦杰归还金钗的故事,展现了古人的高尚品德和诚信精神。诗中,费彦杰的行为与周围人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他的难能可贵。诗人通过这个故事,不仅赞扬了费彦杰的义举,也借此机会提醒现代人应当重视诚信和道德。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生动,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有效地传达了诗人的道德教诲和人文关怀。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