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歌
周宣大猎兮岐之阳,刻石表功兮炜煌煌。石如鼓形数止十,风雨缺讹苔藓涩。
今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埽白黑分。忽开满卷不可识,惊潜动蛰走云云。
喘逶迤,相纠错,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一书遗此天地间,精意长存世冥寞。
秦家祖龙还刻石,碣石之罘李斯迹。世人好古犹共传,持来比此殊悬隔。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岐之阳:岐山的南面。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
- 炜煌煌:光亮耀眼的样子。
- 缺讹:残缺和错误。
- 濡纸:浸湿纸张。
- 埽:扫除,清除。
- 惊潜动蛰:形容石鼓文中的内容深奥,使人震惊,仿佛惊动了潜藏的生物。
- 喘逶迤:形容石鼓文的线条曲折多变。
- 史籀:周宣王时期的史官,相传是石鼓文的创作者。
- 碣石之罘:碣石山和之罘山,秦朝时秦始皇曾在此刻石记功。
- 李斯:秦朝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曾参与秦始皇的刻石记功。
翻译
周宣王在大猎时,于岐山的南面刻石以表功绩,那石刻光亮耀眼。石如鼓形,共有十块,经历了风雨的侵蚀,部分文字残缺且长满了苔藓。
今人将纸浸湿,试图脱下石鼓上的文字,一经击打和清扫,黑白分明。打开满卷的文字,却难以辨识,其深奥之处仿佛惊动了潜藏的生物,引起云云议论。
线条曲折多变,相互交错,原来这是周宣王的史官史籀所作。这一书法遗留于天地间,其精意长存,虽世事冥寞。
秦家的祖龙(秦始皇)也曾刻石记功,如碣石山和之罘山的石刻,留下了李斯的痕迹。世人好古,仍将这些石刻传颂,但拿来与石鼓文相比,却有着天壤之别。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石鼓文的描述,展现了其古老而神秘的魅力。诗中,韦应物赞美了石鼓文的创作者史籀,将其与秦朝的李斯刻石相比较,突出了石鼓文的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诗的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古代文化遗产的敬仰和珍视。通过对石鼓文的描绘,诗人也传达了对历史的沉思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