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莫舞歌

· 李贺
方花古础排九楹,刺豹淋血盛银罂。 华筵鼓吹无桐竹,长刀直立割鸣筝。 横楣粗锦生红纬,日炙锦嫣王未醉。 腰下三看宝玦光,项庄掉箾栏前起。 材官小臣公莫舞,座上真人赤龙子。 芒砀云端抱天回,咸阳王气清如水。 铁枢铁楗重束关,大旗五丈撞双镮。 汉王今日颁秦印,绝膑刳肠臣不论。
拼音

译文

方形刻花的古老石墩,矗立着大柱九根,刺杀斑豹流鲜血,注入银瓶痛饮。 宴席上没有管弦乐声,只有军乐阵阵,直立的长刀,像要割断筝弦般寒光森森。 门额上的横幅粗锦焕发出鲜红的色彩,烈日烤得粗锦褪了色,项羽仍然没有醉。 范增把腰间的玉玦瞟看了三次,项庄拔剑出鞘,上前起舞。 你这徒有勇力的小臣别妄动,座上的汉王是赤帝之子寞看轻。 当年芒砀山上祥云瑞雾曾在天空萦回,咸阳王气盛,预兆已像清水一样分明。 铁枢铁键重重紧锁的雄关,汉军的五丈大旗已一举撞破门环。 汉王今天掌秦印理所当然,为保护他,我断膝挖肠也心甘。

注释

公莫舞,古舞名。即后世之巾舞。 陋,认为简陋。 方花石础,刻花的方石础。础,柱脚石。古有“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之语。楹,堂屋前部的柱子。 刺豹淋血,形容“有杀伐声”(周振甫、冀勤)。银罂(yīng),银质或银饰的贮器。用以盛流质。唐杨巨源《石水词》之一:“银罂深锁贮清光,无限来人不得尝。” 华筵,丰盛的筵席。唐杜甫《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诗:“能吏逢联璧,华筵直一金。”《敦煌曲子词·浣溪沙》:“喜覩(睹)华筵献大贤,謌(歌)欢共过百千年。”鼓吹,演奏乐曲。《东观汉记·段熲传》:“熲乘轻车,介士鼓吹。”唐沈亚之《湘中怨解》:“有弹弦鼓吹者,皆神仙娥眉。”桐竹,泛指管弦乐器。桐指琴瑟之类,竹指箫笛之属。 横楣,门窗上方的横框。粗锦,粗丝织成的锦。生,露出。纬,织布时用梭穿织的横纱,编织物的横线。 炙,烤,此指晒。嫣(niān),通蔫,植物失去水分而萎缩,此指颜色不鲜艳。 宝玦(jué),珍贵的佩玉。《史记·鸿门宴》:“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三国魏曹丕《又与锺繇书》:“邺骑既到,宝玦初至。”南朝梁简文帝《金錞赋》:“岂宝玦之为贵,非瑚琏之可钦。”唐杜甫《哀王孙》诗:“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掉鞘,拨剑出鞘。栏,泛指遮拦的东西。 材官,武卒或供差遣的低级武职。《史记·张丞相列传》:“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汉书·晁错传》:“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颜师古注:“材官,有材力者。”唐杜甫《诸将》诗之一:“多少材官守泾渭,将军且莫破愁颜。”仇兆鳌注引《唐志》:“况材官不知其多少,大抵皆侍官辈耳。”小尘,只能泛起小小的尘土。 真人,指统一天下的所谓真命天子。《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汉张衡《南都赋》:“方今天地之雎剌,帝乱其政,豺虎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梁书·韦叡传》:“天下真人,殆兴於吾州矣。”《秦并六国平话》卷上:“未有真人来统一,奈何七国又争雄。”赤龙子,赤色的龙,此指汉高祖刘邦。古代谶纬家附会为以火德王者(如炎帝神农氏、帝尧、汉刘邦)的祥瑞。《淮南子·修务训》“尧眉八彩”汉高诱注:“尧母庆都,盖天帝之女,寄伊长孺家,年二十无夫,出观于河。有赤龙负图而至……赤龙与庆都合而生尧。”宋罗泌《路史·前纪六·柏皇氏》:“神农、唐尧,俱感赤龙……刘季断蛇而还感赤龙。” 芒砀(dàng)云瑞,芒砀,即芒砀山,在今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史记·高祖本纪》:“秦始皇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压)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於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抱天回,弥漫天空回旋。 咸阳,指高祖先项籍入咸阳事。清,清晰,明显。 楗(jiàn),门上关插的木条,横的叫“关”,竖的叫“楗”。重束,双重控制。 大旗五丈,指刘邦的军队。撞双环,代指攻破关隘。 绝膑,折断膑骨。《史记·秦本纪》:“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张守节正义:“绝,断也。膑,胫骨也。”宋梅尧臣《古柳》诗:“卧榦越大鼎,绝膑不可扛。”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四:“余常劝作诗者,莫轻作七古,何也?恐力小而任重,如秦武王举鼎,有绝膑之患故也。”刳(kū)肠,剖腹摘肠。《庄子·外物》:“仲尼曰:‘神龟能见梦於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筴(通策),不能避刳肠之患。’”臣,指樊哙。最后两句以樊哙的语气出之。不论,不在乎。

《公莫舞歌》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这是一首通过描写鸿门宴,歌颂刘邦的诗歌。开头六句铺排鸿门宴杀机四伏的紧张气氛;随后以范增示玦,项庄舞剑继续渲染刘邦所处的困境;最后八句模拟樊哙口吻追述刘邦事迹,提出“汉王今日须秦印”的主张。全诗语言雄健,场面壮丽,人物传神,情景逼真,酷似以诗笔绘出的巨幅油画。

赏析

这是一首通过描写鸿门宴,歌颂刘邦的诗歌。公莫舞,即后世之巾舞。《宋书·乐志一》:“又云晋初有杯槃舞、公莫舞……公莫舞,今之巾舞也。”《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三·巾舞歌》:“《唐书·乐志》曰:‘《公莫舞》,晋、宋谓之《巾舞》。其说云:汉高祖与项籍会鸿门,项庄舞剑,将杀高祖,项伯亦舞,以袖隔之,且语庄云:“公莫。”古人相呼曰公,言公莫害汉王也。汉人德之,故舞用巾以像项伯衣袖之遗式。’”此舞蹈表演鸿门宴项伯保护刘邦的故事。 如诗序所言,《公莫舞歌》原为歌颂项伯保护刘邦在鸿门宴上。诗人意在翻新,将一旧题改为赞颂刘邦的新内容。 此诗起笔不凡,一连六句铺排鸿门宴杀机四伏的紧张气氛,随后,以范增示玦,项庄舞剑继续渲染刘邦所处的困境。最后八句不正面描写刘邦言行举动,而是模拟樊哙口吻追述刘邦事迹,理直气壮地提出“汉王今日须秦印”的主张,其语气之雄健、气势之雄壮都映衬着刘邦的英雄伟业。 《公莫舞歌》以《史记·项羽本纪》所描写的“鸿门宴”为题材,诗人充分发挥诗的想象并进行了独具匠心的艺术再创造。诗中着力刻画樊哙“排闼闯宴”、怒斥项羽、掩护刘邦脱险的英勇无畏行为,成功地塑造了这一赤胆忠心、生气虎虎的英雄形象。前半篇描绘宴会厅的高大宽敞,宴饮的豪华粗犷,项羽的威武和优柔寡断,范增三次举玦的焦急神态,可谓有声有色,人物传神,情景逼真,场面壮丽,气氛紧张。笔触有厚度有力度,酷似以诗笔绘出的巨幅油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方花古础:指雕有方格花纹的古老柱石。
  • 刺豹淋血:形容宴席上的野味,豹肉被刺后血淋淋的样子。
  • 银罂:银制的酒器。
  • 华筵:盛大的宴席。
  • 桐竹:指琴瑟和箫管,这里代指音乐。
  • 长刀直立:形容武士的威严。
  • 割鸣筝:割断筝弦,表示宴会上的紧张气氛。
  • 横楣:门楣横梁。
  • 粗锦:粗糙的锦缎。
  • 红纬:红色的织物。
  • 日炙锦嫣:阳光照耀下锦缎显得更加鲜艳。
  • 宝玦:玉佩。
  • 项庄:楚汉相争时楚国将领。
  • 掉箾:挥动长矛。
  • 材官:低级武官。
  • 真人:指刘邦,传说中的赤龙子。
  • 芒砀:山名,位于今河南省。
  • 铁枢铁楗:铁制的门闩和门锁。
  • 大旗五丈:高大的旗帜。
  • 撞双镮:撞击门环,表示攻城的激烈。
  • 颁秦印:分封秦地的印信。
  • 绝膑刳肠:极端的刑罚,断腿剖腹。

翻译

雕有方格花纹的古老柱石排列成九行,宴席上刺豹淋血盛放在银制的酒器中。 盛大的宴席上没有琴瑟箫管的音乐,只有长刀直立,割断筝弦,气氛紧张。 门楣横梁上覆盖着粗糙的锦缎,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鲜艳,但王尚未醉。 腰下三次闪现宝玦的光芒,项庄在栏前挥动长矛起身。 低级武官不应在座上真人赤龙子面前舞蹈,芒砀山的云端似乎在抱天回旋,咸阳的王气清澈如水。 铁制的门闩和门锁重重地关闭着关隘,高大的旗帜撞击着门环。 汉王今日分封秦地的印信,即使遭受断腿剖腹的刑罚,臣子也不言弃。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盛大而紧张的宴会场景,通过对比华丽的宴席与紧张的气氛,展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诗中“刺豹淋血”、“长刀直立”等意象生动地表现了宴会的血腥和紧张,而“芒砀云端抱天回”、“咸阳王气清如水”则隐喻了刘邦的王者气象和清明的政治。结尾的“绝膑刳肠臣不论”更是凸显了臣子的忠诚与牺牲精神。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李贺诗歌的独特魅力。

李贺

李贺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 2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