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空秀:一作“云秀”。
桂露:一作“秋露”。
凄凉栀子落,山璺泣晴漏:“栀”念zhī,“璺”念wèn。
赏析
第五首诗是诗人秋天居住在昌谷家中,有感于读书无成,僻处一隅的咏怀之作。
诗共十二句,前十句全是写景。这些景物,有的明丽芳香,有的凄凉幽冷,彼此色调很不一致。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构成特殊的情境,以与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心境相适应。这是李贺诗歌“奇诡”的一种表现。
首二句写石。“石根秋水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派澄明雅洁的秋光水色:“石畔秋草瘦”,又使人联想起霜风凄紧,草木枯凋的肃杀气象。秋水澄明,秋草枯瘦,这景象明丽而又晦涩,柔媚而又瘦硬,说不上是妍是媸,是荣是枯,叫人爱又不是,恨又不是,喜又不是,悲又不是。这类奇异的景物,正是作者当时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情的曲折反映。
三、四句写竹。“侵衣野竹香”,野竹丛生,香侵衣袖,使人爱不忍离。“蛰蛰垂叶厚”,形容竹叶攒簇。傍晚时分,暮色沉沉,浓密的竹叶加深了夜的灰暗色调,则不免使人感到阴森可怖。四句起落频繁,转折急骤,迷离恍惚,变化莫测。
中间四句写空中景色。皎洁的月亮从东山升起,高高地挂在湛蓝的夜空,显得娟秀可爱。月中的桂树映衬着嫦娥苗条的身影,星星躲在云彩的下边,眨巴着眼睛在互相逗乐。这一切非常美丽,非常迷人。可惜都在天上,远离人间,可望而不可即。于是笔锋一转,又回到人间,继续写眼前昌谷的景物。
“凄凉栀子落,山璺泣清漏”。在严霜的摧残下,栀子花凋落了。泉水从岩石的缝隙里一点一滴艰难地挤出来,发出幽咽的声响,仿佛伤心人的啜泣。写到这里,繁星闪烁,皓月千里的澄明境界突然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眼前幽冷凄清的场景。这两句对上是转折,对下是铺垫。
结束二句写人事。张仲蔚原是古之隐士,他博学有文才,“好作诗赋”,然而穷困不堪,“所居蓬蒿没人”(晋挚虞《三辅决录注》)。作者是以张仲蔚自况,说自己成年累月在昌谷攻读诗书,书案都快朽烂了,还是一事无成。“案将朽”三字极为沉痛,把自己满肚子的委屈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这首诗的表现方法比较奇特。它不像一般讽喻诗那样,以叙事为主,中间穿插议论,抒发感慨,而是着力写景,渲染环境气氛,通过种种具体生动的形象,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怀。诗人笔下的景物,有的明丽芳香,有的枯瘦冷涩。把这些色调极不协调的景物放在一起,显得既生硬,又瑰丽,既芜杂(相互矛盾),又鲜明(彼此辉映),从而产生一种极不寻常的艺术魅力。它生动地再现了特定时间(秋夜)、特定地点(昌谷)的景色,真实地反映了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李贺对自己的家乡昌谷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他毕竟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人,不愿局促一隅,碌碌无为。他日夜攻读,希图见用于时,却不料竟象张仲蔚那样潦倒终生,不为世用。这使他深感忧伤怨愤。诗歌运用对比映照的手法,新奇美妙的形象,把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来。前人评论李贺的歌诗,往往只看到它“奇诡”的一面,其实,奇诡而又妥帖,变幻莫测而又能尽情尽意,才是它真正的特色。李贺歌诗的可贵之处也在于此。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石根:山石的底部。
- 秋水:秋天的溪水。
- 石畔:山石旁边。
- 侵衣:触及衣襟,形容竹子的香气浓郁。
- 蛰蛰:形容树叶茂密的样子。
- 岑:小而高的山。
- 蟾光:月光,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
- 桂露:桂花上的露水。
- 仙娥:仙女,此指月亮。
- 星星:星星点点,形容露珠。
- 山璺:山间的裂缝。
- 泣清漏:形容水滴声如同哭泣。
- 张仲蔚:人名,此处指隐居的贤士。
- 披书案将朽:形容张仲蔚专心读书,连书案都快要腐朽了。
翻译
山石的底部秋水清澈明亮,山石旁边秋草显得瘦弱。 野竹的香气触及衣襟,茂密的树叶垂下厚厚一层。 月亮从小山归来,月光如挂空中的秀丽。 桂花上的露水对着仙女般的月亮,星星点点的露珠从云中落下。 凄凉的栀子花落下,山间的裂缝中水滴声如同哭泣。 下面有隐士张仲蔚,专心读书连书案都快要腐朽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夜山间的静谧景象,通过秋水、秋草、野竹、月光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诗中“石根秋水明”与“石畔秋草瘦”形成对比,突出了秋天的萧瑟。月光与桂露的描绘,增添了诗意的美感。结尾提到隐士张仲蔚,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学问的尊重。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李贺独特的诗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