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齐纨(qí wán):古代齐国出产的细绢,常用来制作扇子。
- 赵箑(zhào shà):赵国出产的扇子。箑,扇子的古称。
- 纶巾(guān jīn):古代用青丝带编织的头巾,多为文人雅士所佩戴。
- 蒲觞(pú shāng):蒲草编织的酒杯,常用于端午节。
- 塞上尘(sāi shàng chén):边塞的尘土,这里比喻边疆的战事或动荡。
- 枭卢(xiāo lú):古代博戏中的两种彩名,枭为胜彩,卢为次胜彩。这里比喻胜负之事。
- 儋石(dān shí):古代容量单位,一儋等于十斗,一石等于十儋。这里指少量的粮食。
翻译
听说齐国的扇子做工精巧,但赵国的扇子更是新颖。 它们轻盈地离开了皇宫,意气风发地陪伴着文人雅士。 在端午节的月光下摇曳生姿,又在边塞的战尘中惊起。 虽然只是眼底的游戏胜负,但我的粮食储备还未完全耗尽。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齐纨与赵箑,展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同时以扇子为媒介,抒发了对边塞生活的感慨。诗中“翩翻辞帝子,意气许纶巾”描绘了扇子的高雅与文人的风骨,而“摇落蒲觞月,惊挥塞上尘”则巧妙地将端午节的习俗与边塞的战事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对边疆安定的期盼。最后两句以博戏的胜负比喻生活的起伏,透露出诗人面对困境仍保持乐观的心态。

戚继光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 2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