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九塞:指边疆的九个重要关塞。
- 易水: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古代常用于比喻离别之地。
- 典属国:古代官名,掌管边疆少数民族事务。
- 太行:山脉名,位于华北平原西部。
- 右扶风:古代地名,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
- 把剑:握剑,比喻武士或武将。
- 吐虹:比喻英雄气概或壮志豪情。
- 椽笔:大笔,比喻文笔雄健。
- 彤弓:红色的弓,古代用于赏赐有功之臣。
翻译
在广阔的天地间,百年岁月见证了你的忠诚,九大边塞的旌旗因你而更显威武。易水的波光仿佛映照着典属国的荣光,太行的山色似乎在向你右扶风的英姿致敬。我们曾多少次一起在雨中谈论文学,而今夜,我独自握剑,心中涌起如虹的壮志。文人相聚,彼此都不轻视,我愿用雄健的笔触,为你赋写彤弓的荣耀。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对总镇刘公的敬佩和送别之情。诗中通过“九塞旌旗”、“易水光分”、“太行色起”等意象,描绘了刘公在边疆的英勇形象和辉煌成就。后两句则通过“把剑中宵自吐虹”和“早将椽笔赋彤弓”表达了诗人对刘公的赞美和自己的文学抱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文学的热爱。

戚继光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 2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