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开府杨公自范阳过访,赋事以谢观灯火

迢遥春色自长安,火树初从塞上看。 云拥千枝回紫电,风移万朵压朱阑。 星河烂漫低垂阁,樽俎从容近舞盘。 侧耳关城犹击柝,幻光不照战袍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元夕: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 开府:古代官职名,这里指杨公的官职。
  • 范阳:地名,今河北省涿州市。
  • 迢遥:遥远。
  • 火树:形容灯火辉煌,如同火树银花。
  • 紫电:形容闪电,这里比喻灯光闪烁。
  • 朱阑:红色的栏杆。
  • 星河:银河,这里比喻灯火如星河般璀璨。
  • 樽俎:古代盛酒和肉的器具,这里指宴席。
  • 舞盘:舞蹈时旋转的盘子,这里指舞蹈。
  • 击柝:敲打木梆,古代守夜时的一种信号。
  • 战袍:战士的服装。

翻译

春天的气息从长安遥远传来,我在边塞第一次看到如此璀璨的灯火。 云彩拥抱着千枝灯火,如同紫电般闪烁,风吹动万朵灯花,压弯了红色的栏杆。 星河般灿烂的灯火低垂在阁楼之下,宴席上的从容接近了舞动的盘子。 侧耳倾听,城中的守夜人仍在敲打木梆,但这些幻彩的光芒却无法照亮战士寒冷的战袍。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灯火盛况,以及边塞将士的孤寂心情。诗中“火树”、“紫电”、“星河”等意象生动描绘了灯火的辉煌,而“战袍寒”则透露出边塞将士的艰辛与不易。通过对比繁华的灯火与战士的孤寂,诗人表达了对边塞将士的深切同情与敬意。

戚继光

戚继光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 2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