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峡
蜈蚣峡,君知否。两岸高束水中流,蜿蜒屈曲如奔走。
支分派别一何多,绝险惊涛当峡口。宋朝真相曾经过,霹雳青天笑挥手,蜈蚣之毒夫何有。
夜半月明闻棹歌,商旅舟师拍铜斗,上犹城中醉春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蜈蚣峡:地名,具体位置不详,但从诗中描述来看,应是一处险峻的峡谷。
- 高束:高高地围绕或限制。
- 蜿蜒:形容道路、河流等曲折延伸的样子。
- 屈曲:弯曲,曲折。
- 支分派别:分支众多,比喻事物的复杂多样。
- 绝险:极其危险。
- 惊涛:汹涌澎湃的波涛。
- 真相:指宋朝的某位重要人物。
- 霹雳:雷声,比喻声势浩大。
- 棹歌:船夫划船时唱的歌。
- 商旅:商人旅客。
- 舟师:船夫,水手。
- 拍铜斗:敲打铜制的酒器,可能是一种庆祝或娱乐的方式。
- 上犹城: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翻译
蜈蚣峡,你可知道?两岸高耸,围绕着水中央,蜿蜒曲折,仿佛在奔走。 分支众多,多么复杂,那绝险的惊涛就在峡口。宋朝的某位重要人物曾经过此地,声势浩大,挥手笑对青天,蜈蚣的毒害又算得了什么。 夜半时分,月亮明亮,听到船夫的歌声,商人和旅客敲打着铜酒器,欢庆着,在上犹城中享受着春酒的醉意。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蜈蚣峡的险峻与壮丽,通过“两岸高束水中流,蜿蜒屈曲如奔走”等句,生动地勾勒出了峡谷的地貌特征。诗中“宋朝真相曾经过”一句,引入了历史人物的元素,增添了诗的历史厚重感。结尾处的“夜半月明闻棹歌,商旅舟师拍铜斗,上犹城中醉春酒”则展现了人们在自然美景中的欢愉与放松,形成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