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耕堂歌

· 张弼
君不闻宣尼耕稼不如一老农,又不闻子舆痛辟许公学神农。 均为有田方寸欲耕者,惟于二子求发蒙。二子不耒耜,二子不五谷。 不待东风吹,不待时雨沐。妙得乾坤一□春,从教万物俱生育。 留与儿孙耕,奕世俱给足。慎勿令渠稊稗滋,此意生生无尽期。 眼中何物可膏拥,服膺数卷书与诗。吁嗟乎挟金负势侵阡陌,阡陌视人如过客。 何如璚台此一翁,世与儿孙建安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宣尼:指孔子,名丘,字仲尼。
  • 子舆:指孟子,名轲,字子舆。
  • 耒耜(lěi sì):古代农具,用来耕地。
  • 五谷:指稻、黍、稷、麦、豆,泛指粮食作物。
  • 乾坤:指天地。
  • □春:此处可能指某种象征性的春天,原文中缺失一字。
  • 渠稊稗(qú tí bài):指杂草,比喻不良事物。
  • 膏拥:指滋养、保护。
  • 璚台(qióng tái):指高台,比喻高洁之地。
  • 安宅:指安定的居所。

翻译

你难道没听说孔子耕种不如一个老农,又没听说孟子痛斥许行学神农那样的人。 他们都有一块心中的田地想要耕种,只有向这两位先贤寻求启蒙。这两位先贤不使用耒耜,也不种植五谷。 他们不等待东风吹拂,也不等待时雨滋润。他们巧妙地掌握了天地间的一种春意,从而让万物都得以生长繁育。 这种智慧留给儿孙耕种,世世代代都能自给自足。千万不要让杂草滋生,这种意境生生不息,永无止境。 眼前有什么东西可以滋养保护我们呢?就是那些珍藏在心中的书与诗。唉,那些挟持金钱和权势侵占田地的人,把田地看作过客一样。 哪里比得上那位高洁之地的老翁,他与儿孙世代建立安定的居所。

赏析

这首诗歌通过对孔子和孟子的引用,表达了对传统智慧和道德的尊重与追求。诗人认为,真正的耕种不是在田野上,而是在心灵深处,通过学习和传承先贤的智慧,使后代能够自给自足,生生不息。诗中强调了书与诗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滋养心灵的宝贵财富。最后,诗人通过对比,赞美了那些坚守道德、与世无争的人,他们与儿孙共同建立了一个安定和谐的家园。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道德和智慧的崇高追求。

张弼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汝弼,号东海。成化二年进士。久任兵部郎,议论无所顾忌。出为南安知府,律己爱物,大得民和。少善草书,工诗文,自言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有《鹤城稿》、《东海稿》等。 ► 10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