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衡山

渺渺秋烟接叠屏,祝融高立断空青。 峰峦一面开南岳,泉水争流入洞庭。 万木鸿濛馀太古,九州霜雪未沉冥。 始知大易垂离象,犹有含章见地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渺渺:形容水势辽远。
  • 叠屏:重叠的山峰,像屏风一样。
  • 祝融:衡山的主峰,也是南岳的最高峰。
  • 断空青:形容山峰高耸,似乎切断了青天。
  • 峰峦:连绵的山峰。
  • 南岳:即衡山,五岳之一。
  • 洞庭: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
  • 鸿濛:原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这里形容树木茂密,古老而原始。
  • 太古:远古时代。
  • 九州:中国的古称,泛指中国全境。
  • 沉冥:深沉昏暗,这里指严冬的沉寂。
  • 大易:指《易经》。
  • 垂离象:《易经》中的一种卦象,象征光明和文明。
  • 含章:蕴含文采,这里指自然之美。
  • 地灵:土地的神灵,这里指大地的灵秀。

翻译

秋天的烟雾渺渺茫茫,连接着层层叠叠如屏风般的山峰,祝融峰高高耸立,仿佛切断了青天。 南岳的山峰在一边展开,泉水争相流入洞庭湖。 万木丛生,茂密古老,仿佛还保留着太古的风貌,九州的霜雪还未带来深沉的冬日寂静。 这才知道《易经》中所描述的离卦象征,仍然蕴含着自然之美,显现出大地的灵秀。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衡山秋日的壮丽景色,通过“渺渺秋烟”、“叠屏”、“祝融高立”等意象,展现了山水的辽阔与高远。诗中“峰峦一面开南岳,泉水争流入洞庭”进一步以南岳和洞庭湖为背景,描绘了山水的壮美。后两句则通过《易经》的离卦象征,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赞美,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与赞美。

梁以壮

梁以壮(一六○七─?),字又深,号芙汀居士。番禺人。以壮祖在明朝历有宦声,夙有家学。以壮年十一负文字之名,弱冠即有著述,后曾出岭游历。著有全集二十六卷,《兰扃前集》为其另行编选。 ► 36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