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陈忠甫见过夜话

天涯惊巧夕,乡国兴情增。 旅食同僧饭,翻经借佛灯。 高梧初索莫,西岭转崚嶒。 羞涩囊空尽,何堪在五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巧夕:农历七月初七,即七夕,古代妇女在这一天晚上穿针乞巧,所以称七夕为巧夕。(拼音:qiǎo xī)
  • 乡国:家乡。
  • 旅食:客居异乡,靠为别人干活谋生。
  • 索莫:寂寞萧索的样子。(拼音:suǒ mò)
  • 崚嶒:高峻突兀的样子。(拼音:líng céng)
  • 囊空尽:口袋里空无一物,指穷困。
  •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在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当时富家豪族多居住在这一带,这里借指繁华的地方。

翻译

在这远离家乡的地方,惊讶地迎来了七夕,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愈发浓重。 客居在外,如同僧人一般进食,借着佛灯翻阅经书。 高大的梧桐开始显得寂寞萧索,西边的山岭变得高峻突兀。 羞涩的是口袋已空空如也,又怎能身处这繁华之地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七夕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身处异乡的所见所感。诗的首联通过“惊巧夕”和“乡国兴情增”,表达了诗人对七夕的惊讶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颔联描述了诗人旅途中的生活,如同僧人般清苦,借佛灯翻经,表现出一种孤寂的氛围。颈联通过对高梧和西岭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环境的萧索和清冷。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因穷困而感到的无奈和对身处繁华之地的不适应。整首诗意境深沉,情感真挚,通过对环境和自身境遇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和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生活的感慨。

潘光统

潘光统,字少承,号滋兰。顺德人。明世宗嘉靖二十年(一五四一)贡生,入太学。授光禄寺署丞,迁京府通判。著有《滋兰集》。明郭棐《粤大记》卷二四、清康熙《顺德县志》卷七、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九有传。 ► 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