厓山吊古

祥兴国脉仅奄奄,海上奔亡自景炎。 万里何人归马革,九渊无地挽龙髯。 心存死难应千折,事去焚香更一拈。 尽瘁共怜三相国,慈元依旧对宸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厓山(yá shān):山名,位于今广东新会南近海处。南宋末年宋军与元军在此决战,宋军大败,南宋灭亡。
  • 景炎:宋端宗赵昰的年号。
  • 马革:马皮。此处用马革裹尸指英勇作战,战死疆场。
  • 九渊:深渊,泛指很深的水。
  • 龙髯:皇帝的胡须,此处借指皇帝,指宋帝赵昺投海而死。
  • 死难:殉难,遭遇危难而死。
  • (niān):用手指搓捏或拿东西。
  • 尽瘁:竭尽心力,不辞劳苦。
  • 三相国:指南宋末年的三位丞相,即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他们为保卫宋朝竭尽全力。
  • 慈元:指宋端宗的杨淑妃,临安沦陷后,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赵昰、赵昺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后在福州拥立赵昰为帝,改元景炎,尊杨淑妃为皇太妃,后改封为太后,因主政的是杨太后,所以号称“慈元殿”。
  • 宸严:帝王的威严。

翻译

祥兴年间国家的命脉已经气息奄奄,在海上逃亡奔走是从景炎年间开始的。 万里之外有谁能马革裹尸归来呢,深渊之中也无法挽回皇帝的性命。 心里想着为国家赴死遇难应该千般波折,事情过去后焚香祭奠时更是感慨万千。 人们都怜悯那竭尽全力的三位丞相,慈元太后依旧面对着帝王的威严。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厓山凭吊古迹时所作,表达了对南宋灭亡的悲痛和对忠臣义士的敬仰。诗的首联描述了南宋末年国家危亡的形势,从景炎年间开始,宋朝就在海上奔亡,国势岌岌可危。颔联通过“万里何人归马革,九渊无地挽龙髯”,表达了对忠臣战死沙场却无法改变局势,以及皇帝投海而亡的悲哀与无奈。颈联写人们心中怀着为国死难的信念,经历了千般挫折,而当事情过去后,焚香祭奠时更是心情沉重。尾联则对南宋末年的三位丞相表示了怜悯和敬重,同时也提到了慈元太后,暗示了当时的局势之艰难。整首诗意境苍凉,情感深沉,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抒发了作者对国家灭亡的感慨和对忠臣的赞颂。

潘光统

潘光统,字少承,号滋兰。顺德人。明世宗嘉靖二十年(一五四一)贡生,入太学。授光禄寺署丞,迁京府通判。著有《滋兰集》。明郭棐《粤大记》卷二四、清康熙《顺德县志》卷七、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九有传。 ► 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