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逢春二首

忽忽浮生已向衰,悠悠拙宦竟何裨。 碧山笑我红尘久,青镜输谁白发迟。 治水可能寻禹迹,转漕亦复托萧规。 梦游不觉长安远,应被春风昨夜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忽忽:形容时光过得很快。(“忽”,读音“hū”)
  • 浮生:指空虚不实的人生,古代老庄学派认为人生在世空虚无定,故称人生为浮生。
  • 拙宦:谓不善为官,仕途不顺。
  • (bì):益处,好处。
  • 青镜:青铜镜。
  • :比不上,不如。
  • 禹迹:相传夏禹治水,足迹遍于九州,后因称中国的疆城为禹迹。
  • 转漕:指转运粮饷。
  • 萧规:汉初萧何创立的规章制度。后以“萧规曹随”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

翻译

时光匆匆,我的人生已走向衰老,我这仕途不顺的人究竟有何益处呢。青山嘲笑我在红尘中太久,青铜镜中谁的白发更迟生呢?治理水患或许可以追寻夏禹的足迹,转运粮饷也可以依托萧何创立的规章制度。在梦中游历,不觉得长安遥远,应该是昨夜的春风将我吹拂到了这里。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思考。诗的开头,诗人感叹时光飞逝,自己的人生已逐渐走向衰老,而自己在官场上的不顺遂也让他感到困惑和无奈。“碧山笑我红尘久,青镜输谁白发迟”这两句,通过青山和镜子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在尘世中徘徊的自嘲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接下来,诗人提到治水和转漕,可能是在暗示希望能够像古代的大禹和萧何一样,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有益的事情。最后两句,诗人在梦中不觉长安遥远,似乎是在表达对理想和远方的向往,同时也可能暗示了对现实的某种逃避。整首诗意境深沉,情感复杂,既有对人生的感慨,也有对世事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潘希曾

明浙江金华人,字仲鲁,号竹涧。弘治十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出核湖广等地边储归,不赂刘瑾,被廷杖除名。瑾败,起刑科右给事中。嘉靖时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入为工部右侍郎。治河有功。官至兵部左侍郎。有《竹涧集》。 ► 4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