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饮李良甫龙池社

薄暮寻山倒接篱,忽乘清兴问佳期。 高阳宾从疑湘浦,落日儿童胜习池。 竹影疏村千树暝,月临江水一舟移。 归心不觉秋霜怯,争似浮槎问海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接篱(jiē lí):一种白帽,古代隐士的穿戴。
  • 高阳宾从:高阳酒徒的随从,这里指酒友。高阳,指高阳酒徒,秦末郦食其(lì yì jī)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后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 湘浦:湘江边。
  • 习池:指习家池,位于湖北襄阳,是古代一处著名的园林胜地。
  • 浮槎(fú chá):指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传说中可以通向天河。此词常用来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此处也可表示诗人对自由自在、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
  • 海湄(hǎi méi):海边。湄,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

翻译

傍晚时分,我戴着接篱帽去寻山,心中怀着雅兴询问美好的时光。 酒友们相聚,让人恍惚觉得如同在湘江之畔,落日余晖中,孩子们的欢乐胜过习家池边。 稀疏的竹林影子中,村庄里众多树木已渐渐昏暗,月光照临江水,小船缓缓移动。 归家的心意让人不觉秋霜的寒冷,真想如同那漂浮的木筏,去探寻海边的世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与友人相聚饮酒,之后傍晚寻山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享受和对自由的向往。

诗的首联“薄暮寻山倒接篱,忽乘清兴问佳期”,点明了时间是傍晚,作者头戴接篱帽去寻山,表现出一种闲适的心境,同时“问佳期”也透露出对美好时光的期待。

颔联“高阳宾从疑湘浦,落日儿童胜习池”,通过“高阳宾从”和“落日儿童”的描写,营造出热闹欢快的氛围,将聚会的场景与湘江之畔和习家池相媲美,突出了此时的欢乐之情。

颈联“竹影疏村千树暝,月临江水一舟移”,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傍晚的景色,竹林影子、昏暗的村庄、江水、小船,构成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画面。

尾联“归心不觉秋霜怯,争似浮槎问海湄”,表达了作者归家的急切心情,同时“争似浮槎问海湄”又展现出他对自由和未知世界的向往,使整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

总体来说,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景色和情感的描绘,传达出作者在重阳节这一特殊时刻的种种感受。

欧必元

欧必元,字子建。顺德人。大任从孙,主遇从兄。十五岁为诸生,试辄第一。明思宗崇祯间贡生,年已六十。以时事多艰,慨然诣粤省巡抚,上书条陈急务,善之而不能用。当时缙绅称之为岭南端士。尝与修府县志乘,颇餍士论。晚年遨游山水,兴至,落笔千言立就。必元能诗文,与陈子壮、黎遂球等复修南园旧社,称南园十二子。著有《勾漏草》、《罗浮草》、《溪上草》、《琭玉斋稿》等。清郭汝诚咸丰《顺德县志》卷二四有传。欧必元诗,以华南师范大学藏清刊本《欧子建集》为底本。 ► 7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