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

· 刘崧
飘忽来何处,纷纭势不齐。 漫空翻上下,著地遍东西。 冻合松林重,声闻竹屋低。 嵚崟缘石壁,烂漫布山溪。 曲直循绳矩,方圆应璧圭。 寒辉偏照户,素质不沾泥。 附垤俄惊厚,填洼迥觉澌。 伴吟栖近阁,随舞入青闺。 猎往踪先得,樵归路欲迷。 谷深愁侧入,桥滑怯危跻。 林暝蹲千鹄,沙寒散万羝。 缀衣侪玦瑀,集树混梅梨。 堤港增新堰,田园失旧畦。 马驰惊逸辙,兔过识奔蹄。 行客重装襺,居人缩拥烓。 积檐朝未扫,压轴晚犹?。 赏胜思图画,驱寒问酒椑。 冻僵怜野狖,光眩误邻鸡。 晏岁应多遇,严程未可稽。 停鞭呵冻笔,聊与寄新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飘忽(piāo hū):轻快迅疾的样子。
  • 纷纭(fēn yún):多而杂乱。
  • 嵚崟(qīn yín):形容山势高峻。
  • 循绳矩:遵循规则、规矩。
  • 璧圭(bì guī):古代帝王、诸侯举行礼仪时所用的玉器,这里比喻雪的形状规整。
  • (dié):小土丘。
  • (sī):解冻时流动的冰。
  • 青闺:女子的居室。
  • (jī):攀登。
  • (dī):公羊。
  • 玦瑀(jué yǔ):像玉的美石。
  • (wēi):可移动的火炉。
  • ?(yà,该字通“压”,同“压”):覆盖,堆积。

翻译

雪花从何处飘忽而来呢,纷纷扬扬,姿态各不相同。 漫天飞舞,上下翻腾,着地后遍布东西方向。 松林因雪冻结而显得沉重,雪落竹屋的声音低沉可闻。 高峻的山势沿着石壁,雪烂漫地布满山间溪流。 雪的形状或曲或直,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则,或方或圆,如同璧圭一般规整。 寒冷的光辉偏偏照进门户,雪的本质纯净,不沾染泥土。 附在小土丘上,很快就积得很厚,填满低洼之处,让人感觉原先的凹陷处开始解冻流淌。 伴着吟咏之声,栖息在靠近楼阁的地方,随着风舞进入女子的居室。 猎人追踪过往的踪迹能先有所发现,打柴人回去的路却让人迷惑。 山谷幽深,让人担心侧身进入,桥梁湿滑,让人害怕攀登。 树林昏暗,仿佛有千只鹄鸟蹲伏,沙滩寒冷,好像有万只公羊散开。 雪花点缀衣服,如同美玉一般,落在树上,让人分不清是梅是梨。 堤坝港口增添了新的堰堤,田园失去了旧日的田畦形状。 马奔跑时惊起了雪地上逸出的车辙印,兔子跑过能让人认出它奔跑的蹄印。 出行的客人重新穿上厚衣服,居家的人缩着身子围着可移动的火炉。 积雪在屋檐上早晨还未清扫,晚上又堆积起来。 想要欣赏胜景,就想到用图画记录下来,想要驱除寒冷,就询问有没有酒。 可怜野外的猴子被冻僵,耀眼的雪光让邻居家的鸡产生错觉。 年终岁尾应该会多次遇到这样的雪,赶路的行程却不可拖延。 停下马鞭,呵着冻僵的笔,姑且写下这首新题的诗。

赏析

这首《咏雪》诗全方位地描绘了雪的各种姿态和雪景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变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生动的描写,如“飘忽”“纷纭”“漫空翻上下,著地遍东西”等,形象地表现了雪的轻盈、纷乱和广泛分布。“冻合松林重,声闻竹屋低”通过对松林和竹屋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雪的厚重和宁静。“曲直循绳矩,方圆应璧圭”则以独特的视角赞美了雪的形状之美。整首诗既有对雪景的宏观描绘,如“嵚崟缘石壁,烂漫布山溪”,也有对雪给人们生活带来影响的细节刻画,如“行客重装襺,居人缩拥烓”。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雪景的喜爱以及在寒冷中坚持创作的心境。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刘崧

刘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