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伯中兄家居日课儿子平原读书小女信女红之暇亦时时弄笔学字偶因家问中见近写二纸喜而赋诗寄伯中长公当发一笑耳

· 刘崧
苦忆经年别二雏,喜从片楮见挥濡。 诗书幸不遭涂抹,文字何妨效拓摸。 通子讵怜彭泽老,伏君未觉济南孤。 他年万一传新样,莫忘临池是大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kè):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
  • (chǔ):纸的代称。
  • (rú):沾湿,润泽。
  • 通子:陶潜(陶渊明)小儿子的乳名。
  • (jù):岂,怎。
  • 彭泽老: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县令。
  • 伏君:此处或指东汉济南伏生,名胜,曾为秦博士,治《尚书》。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后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时伏生年已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文帝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
  • 临池:指学习书法。

翻译

苦苦思念分别多年的两个孩子,高兴地从几张纸上看到他们挥笔沾墨的成果。 幸好诗书没有被胡乱涂抹,写的文字不妨效仿临摹。 我的孩子哪里会可怜像陶渊明那样的老者呢,像伏胜那样的人也未觉得孤单吧。 将来万一能传出新的样式,别忘了学习书法的榜样是大书法家苏轼啊。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子女的思念和对他们学习成果的欣慰。首联中,作者表达了对分别多年的孩子的深切思念,看到他们的书写成果后感到喜悦。颔联对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评价,认为他们对待诗书的态度还算认真,写字也在努力效仿临摹。颈联通过提及陶渊明和伏胜,或许是在暗示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道路上,不必过于担忧困难,要有积极的心态。尾联则鼓励孩子们以苏轼为榜样,努力学习书法,体现了作者对子女的期望。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既表达了亲情,又蕴含了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刘崧

刘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