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侍御刘公祠

莫以怀沙吊屈原,当时谁共叩天阍。 无论未死明臣节,纵是投荒亦主恩。 一疏回天留壮气,千秋伏臈荐忠魂。 西风不返辽阳鹤,暮云愁听岭外猿。 世有勋名饶国恤,官仍清白见贤昆。 江兰欲采无由赋,怅望湘潭不可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谒(yè):拜见。
  • 阍(hūn):宫门。
  • 臈(là):古同“腊”,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 饶(ráo):富足,多。
  • 恤(xù):对别人表同情,怜悯。
  • 昆(kūn):子孙,后嗣。

翻译

不要用怀沙自沉来凭吊屈原,在那时谁一起去叩响宫门(为他伸冤)呢。 不管是在未死之时表明臣子的气节,纵然是被流放到荒远之地也应感念主上的恩德。 一份奏疏能回天转地留下豪迈之气,千秋腊月都献上忠诚之魂来祭奠。 西风不能召回在辽阳逝去的仙鹤,傍晚的云雾中忧愁地听着岭外猿猴的叫声。 世间虽有功勋名誉却有很多国家的忧患,官员仍然保持清白,才能被贤良的后嗣所见。 想要采摘江边的兰草却无从写赋,惆怅地远望湘潭,心中的情感难以言表。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拜谒侍御刘公祠时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对当下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忠臣义士的敬仰和对世事的忧虑。

诗的开头用屈原的典故,引发对忠臣遭遇的思考。接着强调了臣子应有的气节和对主上恩德的感念,体现了一种传统的君臣观念。“一疏回天留壮气,千秋伏臈荐忠魂”两句,高度赞扬了刘公的正义和忠诚,他的奏疏具有回天之力,其精神也在后世得到祭奠。“西风不返辽阳鹤,暮云愁听岭外猿”则通过写景,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暗示了世事的艰难和不如意。后面两句则是对现实的感慨,虽有勋名,但国家仍有忧患,只有官员保持清白,才能被后人认可。最后,作者以江边采兰草无从写赋,表达了内心的惆怅和复杂情感。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苍凉,用典恰当,语言简练,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欧必元

欧必元,字子建。顺德人。大任从孙,主遇从兄。十五岁为诸生,试辄第一。明思宗崇祯间贡生,年已六十。以时事多艰,慨然诣粤省巡抚,上书条陈急务,善之而不能用。当时缙绅称之为岭南端士。尝与修府县志乘,颇餍士论。晚年遨游山水,兴至,落笔千言立就。必元能诗文,与陈子壮、黎遂球等复修南园旧社,称南园十二子。著有《勾漏草》、《罗浮草》、《溪上草》、《琭玉斋稿》等。清郭汝诚咸丰《顺德县志》卷二四有传。欧必元诗,以华南师范大学藏清刊本《欧子建集》为底本。 ► 7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