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诗

· 郑真
辛丑四月朔,日有食之既。氛祲烟云相荡摩,天地山川忽蒙翳。 省垣大臣威令传,从官车马成纷然。正笏峨冠向玉阙,瓣香百拜哀吁天。 啬夫奔驰庶人走,叫啸讴呼亦良久。路途错莫若半夜,仰见明星大于斗。 城中编户百万家,喧阗金鼓纷相挝。何物妖虫肆吞啮,奋戈我欲凌云霞。 人言七政失躔度,历家推演错昏暮。清台路阻兵革深,万里不闻传救护。 须臾争讶红光还,将相公侯开笑颜。羲和重整六龙辔,夕阳倒景明西山。 我年三十诚罕见,忧国忧家心恋恋。九重神圣正当阳,天象何为召斯变。 举头问天天不言,人事祇今殊可怜。圣笔昭然示训戒,春秋二百四十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氛祲(jìn):指不祥之气或战争的气氛。
  • 蒙翳(yì):遮蔽,覆盖。
  • 正笏(hù):古代官员手持的笏板,表示恭敬。
  • 峨冠:高高的帽子,古代士大夫的服饰。
  • 玉阙:皇宫的美称。
  • 啬夫:古代官名,掌管农事。
  • 错莫:错乱,混乱。
  • 喧阗(tián):声音大而杂乱。
  • (zhuā):敲打。
  • 躔度(chán dù):天文学上的轨道。
  • 清台:古代天文台的别称。
  • 羲和: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驾驭日车。
  • 九重:指皇宫,也指皇帝。
  • 春秋:指历史,特指《春秋》一书所记载的历史时期。

翻译

辛丑年四月初一,发生了日全食。不祥的气氛和烟云相互摩擦,天地山川突然被遮蔽。省城的大臣传达了威严的命令,随从官员的车马变得纷乱。他们手持笏板,戴着高帽,面向皇宫,手持香火,百次跪拜,哀求上天。农官匆忙奔跑,百姓们也纷纷呼喊,这样的喧嚣持续了很久。道路上的混乱如同半夜,抬头望去,星星比斗还大。城中有百万户人家,金鼓声喧闹,互相敲打。是什么妖物在肆意吞噬,我想要挥戈凌云。人们说七大行星失去了轨道,历法家推算出错,黄昏时分。天文台的道路因战乱阻隔,万里之外听不到救援的消息。不久,人们惊讶地看到红光回归,将相公侯们露出笑容。羲和重新整理了六龙的缰绳,夕阳的倒影照亮了西山。我三十岁时实在罕见,忧国忧民,心怀留恋。皇宫中的神圣正当阳,天象为何召来这样的变化。抬头问天,天不言语,人间的状况如今更是可怜。圣人的笔迹明确地显示了训诫,春秋二百四十年的历史。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辛丑年四月一日发生的日全食景象,以及当时人们的反应和作者的感慨。诗中通过对比日食前后的天象变化,展现了人们对天象的敬畏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作者通过对日食的描述,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历史的反思,体现了其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天命的敬畏。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明代文人对天象变化的敏感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切。

郑真

明浙江鄞县人,字千之。洪武四年举人。官广信教授。治经学长于《春秋》。与兄郑驹、弟郑凤并以文学擅名。尝取诸家格言,著为集传集说集论。有《荥阳外史集》等。 ► 79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