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重阳:中国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习俗。
- 朝爽台:地名,可能是指某个高台,适合观赏风景。
- 旗峰:山峰名,可能因其形状或位置而得名。
- 风筝:一种玩具,由纸或布制成,用线牵引,在空中飞翔。
- 霜落:指秋天霜降的时节。
- 南天:指南方的天空。
- 海气:海上的雾气或气候。
- 台侵象外:指高台似乎伸入云外,形容其高。
- 翠笼:翠绿的笼罩,形容山峦被绿色覆盖。
- 烟岫:烟雾缭绕的山峰。
- 响戛风筝:风筝在空中发出的响声。
- 杂雁声:与雁的叫声混杂在一起。
- 蜡屐:涂有蜡的木屐,古代登山时常穿。
- 下界:指人间,与天界相对。
- 棋枰:棋盘,比喻人间的纷争或布局。
- 秋香:秋天的香气,多指菊花香。
- 东篱:东边的篱笆,常用来指代菊花。
- 黄花:指菊花。
- 不世情:不随世俗,保持本色。
翻译
秋霜降落,南方的天空海气清新,高台似乎伸入云外,与云平齐。 翠绿的山峦在烟雾中显得人影渺小,风筝在空中发出的响声与雁的叫声交织。 我懒得去高山穿上蜡屐攀登,远远地怜悯人间如同棋盘般的纷争。 秋天的香气依旧在东边的篱笆旁,只有菊花不随世俗,保持本色。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重阳节登高望远的景象,通过“霜落南天”、“台侵象外”等意象展现了秋高气爽的自然美景。诗中“翠笼烟岫”、“响戛风筝”等生动描绘了山间的宁静与风筝的欢快,形成鲜明对比。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淡漠和对自然本色的向往,以“黄花不世情”作结,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超脱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