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午九日黄旗峰登高时辽左夷警孔棘兵衄将残神京岌岌觞不成醉诗以志之
惆怅登高酒数巡,南来孤雁带边尘。
秋深烽火传榆塞,天远江湖泣朽人。
万里未酬鸣剑志,百年空老据鞍身。
萸囊汉殿今何似?
莽莽苍烟隔紫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戊午:指1618年,明朝天启年间。
- 辽左:指辽东,今辽宁省一带。
- 夷警:指外族的侵扰警报。
- 孔棘:非常紧急。
- 兵衄:军队战败。
- 神京:指北京。
- 岌岌:形容非常危险。
- 觞不成醉:饮酒却无法醉倒,形容心情沉重。
- 榆塞:边塞的榆林,指边疆。
- 朽人:作者自指,表示自己年老体衰。
- 鸣剑志:指报国的志向。
- 据鞍身:指骑马征战的生活。
- 萸囊:装有茱萸的香囊,重阳节习俗。
- 紫宸:帝王的宫殿。
翻译
在戊午年的重阳节,我怀着惆怅的心情登上了黄旗峰,酒已数巡却未能醉倒。南来的孤雁带来了边疆的尘土,秋深时烽火从榆林边塞传来,天空遥远,江湖之间我这朽木般的人不禁泪下。万里之外,我未能实现鸣剑报国的志向,百年之间,我空自老去,却依旧骑马征战。如今汉殿中的萸囊又如何呢?茫茫的苍烟隔绝了紫宸宫。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在重阳节登高时的忧国之情。诗中,“南来孤雁带边尘”和“秋深烽火传榆塞”描绘了边疆的紧急局势,而“天远江湖泣朽人”则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后两句“万里未酬鸣剑志,百年空老据鞍身”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未能实现报国之志的遗憾和岁月蹉跎的悲叹。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命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