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周问礼图

峭壁苍崖林朴樕,茅屋土阶最幽独。 兀然一老坐其中,左图右书撑满屋。 鲁国之儒惟一人,章甫峨峨鸣佩玉。 造庐就榻事咨询,容貌恂恂言不足。 明堂清庙与郊禋,奥义微文耳相属。 乃知圣学无常师,赠言何必劳谆复。 自兹返鲁道弥尊,弟子三千皆乐育。 当时弟子从者谁,云姓南宫字敬叔。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峭壁:陡峭的山壁。
  • 苍崖:青色的山崖。
  • 林朴樕:林中的小树。朴樕(pǔ sù),小树。
  • 茅屋:用茅草覆盖屋顶的简陋房屋。
  • 土阶:用土堆砌的台阶。
  • 幽独:幽静而孤独。
  • 兀然:高耸突出的样子。
  • 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 峨峨:高大的样子。
  • 鸣佩玉:佩带玉饰,行走时发出声响。
  • 恂恂:谨慎恭敬的样子。
  • 郊禋:古代在郊外举行的祭祀仪式。
  • 奥义:深奥的道理。
  • 微文:精妙的文字。
  • 相属:相连,相接。
  • 无常师:没有固定的老师。
  • 谆复:反复叮嘱。
  • 弥尊:更加尊贵。
  • 乐育:乐于教育。
  • 南宫字敬叔:南宫是姓,敬叔是字。

翻译

陡峭的山壁和青色的山崖下,林中的小树丛生,茅草屋和土台阶显得格外幽静孤独。一位老人独自坐在屋中,屋内摆满了书籍和图画。鲁国只有一位儒者,他戴着高大的礼帽,佩带玉饰,行走时发出声响。他造访这位老人,坐在榻上咨询问题,容貌谨慎恭敬,言语不多。他们讨论的是关于明堂、清庙和郊外祭祀的深奥道理和精妙文字。这表明圣人的学问没有固定的老师,不需要反复叮嘱。从此以后,这位儒者回到鲁国,他的道路更加尊贵,他教育的三千弟子都乐于接受教育。当时跟随他的弟子中,有一位姓云,字敬叔。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儒者在山林中的幽静居所,通过与老人的对话,展现了儒者对学问的追求和对教育的重视。诗中“峭壁苍崖”、“茅屋土阶”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氛围,而“左图右书”则突显了儒者的学识渊博。通过对话内容,诗人表达了“圣学无常师”的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儒家教育的推崇和思考。

郑学醇

明广东顺德人,字承孟。隆庆元年举人。任武缘知县。有《句漏集》。 ► 6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