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秋怀三首

碧蹄未见奏铙歌,闻道东倭已请和。 边徼岂无秦日月,旁人休指晋铜驼。 元戎拥幕虚谈战,圣主深居实止戈。 试问唐皇经略后,到今营垒竟如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燕京:即今北京,明代首都。
  • 碧蹄:指战马,这里代指军队。
  • 铙歌: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用于军乐,这里指军队的凯歌。
  • 东倭:指日本。
  • 请和:请求和平,即投降或议和。
  • 边徼:边境。
  • 秦日月:指秦朝的辉煌,这里比喻国家的强盛。
  • 晋铜驼:晋朝的铜驼,象征国家的衰败。
  • 元戎:主帅。
  • 拥幕:指主帅在帐幕中,不亲自出战。
  • 虚谈战:空谈战争,指没有实际行动。
  • 圣主:指皇帝。
  • 深居:深居简出,指皇帝不亲自指挥战事。
  • 止戈:停止战争,和平。
  • 唐皇经略:指唐朝皇帝的军事策略。
  • 营垒:军事防御工事。

翻译

在燕京的秋天,我尚未见到军队凯旋奏响铙歌,却听说东方的日本已经请求和平。边境上难道没有秦朝那样的辉煌日月,旁人也不必指点晋朝衰败的铜驼。主帅在帐幕中空谈战争,而圣明的皇帝深居简出,实际上是在停止战争。试问自从唐朝皇帝的军事策略实施后,至今的军事营垒又如何了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燕京秋天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当时国家军事和政治状况的关切。诗中,“碧蹄未见奏铙歌”与“闻道东倭已请和”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后句通过对“秦日月”与“晋铜驼”的对比,暗示了对国家强盛的向往和对衰败的忧虑。最后,通过对“元戎拥幕虚谈战”和“圣主深居实止戈”的描述,批评了空谈和实际不符的现象,同时表达了对和平的期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邓云霄

明广东东莞人,字玄度。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长洲知县,官至广西参政。有《冷邸小言》、《漱玉斋集》、《百花洲集》等。 ► 25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