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濒行金陵诸词客分赋都下名胜兼傅之丹青壮我行色舟中无事披册展读忽然技痒赋寄酬之共得二十八景诗如其数谢公墩

石磴疏松夹道斜,白云长护懒融家。 不闻高足能传钵,谁见幽禽再献花。 浮世几回悲劫火,闲僧还解说恒沙。 何时共理登山屐,同坐空岩转法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bīn):接近,临近。
  • 分赋:分别赋诗。
  • 傅之丹青:用绘画来辅助。
  • 壮我行色:增添我的旅途风采。
  • 技痒:形容有技艺想要施展的冲动。
  • 谢公墩:地名,位于南京,是谢安的故居。
  • 石磴 (shí dèng):石头台阶。
  • 疏松:松散,不紧密。
  • 懒融:指谢安,因其性格懒散而得名。
  • 高足:指优秀的弟子。
  • 传钵 (chuán bō):佛教中指传授佛法。
  • 幽禽:指隐居的鸟。
  • 献花:佛教中指供奉花朵。
  • 劫火:佛教中指世界毁灭的大火。
  • 恒沙:佛教中比喻数量极多,无法计算。
  • 登山屐 (dēng shān jī):登山用的鞋。
  • 空岩:空旷的山岩。
  • 转法华:指诵读或讲解《法华经》。

翻译

我即将离开金陵,各位词客分别赋诗描绘都城的名胜,并用绘画来增添我的旅途风采。在船上无事,翻阅这些诗画,突然有想要赋诗的冲动,于是写下这首诗以酬谢他们,共得二十八首诗,描绘了二十八处景致。其中一首关于谢公墩的诗如下:

石头台阶松散地夹在斜斜的道路两旁,白云似乎长久地守护着懒散的谢安家。听不到有优秀的弟子能传承佛法,也见不到隐居的鸟儿再次献上花朵。人世间几次悲叹世界毁灭的大火,闲散的僧人还在解说那无法计算的众多事物。何时我们能一起穿上登山鞋,共同坐在空旷的山岩上诵读《法华经》。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谢公墩的自然景色和佛教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佛法的向往。诗中“石磴疏松”与“白云长护”形成对比,既展现了自然景色的静谧,又隐喻了谢安的懒散性格。后句通过“高足”与“幽禽”的比喻,抒发了对传承与供奉的思考。结尾的“登山屐”与“转法华”则体现了诗人对精神追求的渴望。

邓云霄

明广东东莞人,字玄度。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长洲知县,官至广西参政。有《冷邸小言》、《漱玉斋集》、《百花洲集》等。 ► 25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