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寒食萧条野望阴,一枝筇竹日行吟。 出尘笑我烟霞骨,逝水还谁日月心。 薇蕨长时知雨足,鹧鸪啼处怨山深。 连年烽火何尝息,残烧而今尚满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筇竹(qióng zhú):一种竹子,这里指用筇竹制成的手杖。
  • 出尘:超脱尘世。
  • 烟霞骨:比喻隐士的骨骼,意指隐居山林。
  • 逝水:流逝的水,比喻时间的流逝。
  • 薇蕨(wēi jué):两种植物,常用来指代野菜。
  • 鹧鸪(zhè gū):一种鸟,其啼声常被用来象征哀怨或思乡。
  • 烽火:古代用于传递战争信息的火,这里指战乱。
  • 残烧:残留的战火或战后的废墟。

翻译

寒食节时,野外望去一片萧条,阴沉沉的。我拄着筇竹手杖,日复一日地在山间吟咏。超脱尘世的我,笑自己有着隐士的骨骼,而时间的流逝又怎能不触动人心。薇蕨生长茂盛,可知雨水充足;鹧鸪在啼叫,似乎在抱怨山林的深邃。连年战火未曾停息,如今林中仍可见到战火留下的残迹。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寒食节时山野的萧条景象,通过“筇竹”、“烟霞骨”等意象,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林的心境。诗中“薇蕨长时知雨足”一句,既描绘了自然景象,又隐喻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而“鹧鸪啼处怨山深”则进一步以鹧鸪的啼声,抒发了诗人对深山隐居生活的感慨。结尾的“连年烽火何尝息,残烧而今尚满林”则深刻反映了战乱给自然和人民带来的长久伤害,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深切渴望。

赵焞夫

赵焞夫,字裕子。番禺人,一作从化人。明思宗崇祯间诸生。著有《草亭稿》。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一有传。 ► 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