厓山吊古

·
当年谁共戴祥兴,只道存孤计未能。 一旅不支徒愤切,三军何事畏冯淩。 风翻巨舶衣冠尽,月照寒厓草木矜。 土宇中原无限地,独将濒海造王陵。
拼音分享图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厓山:地名,位于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
  • 吊古:凭吊古迹,怀念古人或旧事。
  • 戴祥兴:指宋朝末年,南宋皇帝赵昺在厓山被元军围困,最终跳海自尽,南宋灭亡。戴祥兴可能是指南宋的最后一位皇帝赵昺。
  • 存孤:指保护遗孤,这里可能指保护南宋的遗孤。
  • 一旅不支:形容军队力量薄弱,无法支撑。
  • 愤切:悲愤至极。
  • 冯淩:冯,指冯道,五代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淩,即凌,侵犯之意。这里可能指元军的侵犯。
  • 巨舶:大船。
  • 衣冠:指士大夫的服饰,也代指士大夫。
  • 寒厓:寒冷的崖壁。
  • 草木矜:草木显得坚强,矜持。
  • 土宇:国土。
  • 造王陵:建造帝王的陵墓。

翻译

当年谁与我一同面对那祥兴帝的困境,只觉得保护遗孤的计划难以实现。 一支军队无法支撑,徒然感到悲愤至极,三军为何事而畏惧元军的侵犯。 风翻动着大船,士大夫们尽皆消逝,月光照在寒冷的崖壁上,草木显得坚强而矜持。 中原的国土辽阔无边,却唯独在这濒海之地建造了帝王的陵墓。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凭吊厓山的古迹,表达了对南宋末年历史的深切哀思和对国家命运的无奈。诗中,“一旅不支”和“三军何事畏冯淩”描绘了当时南宋军队的无力与对元军的恐惧,反映了作者对国家衰败的悲愤。后两句则通过对比中原的辽阔与厓山的孤寂,突出了南宋灭亡的悲剧色彩,以及对历史遗迹的哀悼之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故国的怀念与对历史的沉思。

邓时雨

邓时雨,字君肃。从化人。明神宗万历时山人。后以子廷佐贵,封文林郎。清罗元焕著《粤台徵雅录》有传。 ► 28篇诗文